咦?更美、更漆黑的音樂背景,卻沒有講更真實?我常覺得,能讓音樂更美,可能比真實更重要,因為錄音本身是為音樂服務,應對不同的音樂類型,錄音可能求真實,也可能做美化,我推薦大家去聽 Beatles 最新單曲「Now And Then」,John Lennon 在 1980 年已經遇刺身亡,George Harrison 也在 2001 年過世,但透過最新數位錄音技術,竟能從遺孀小野洋子保留的錄音帶,讓 John Lennon 與 George Harrison 復活,與 Paul McCartney 與 Ringo Starr 合體,這樣的組合根本不真實,可是聽「Now And Then」,彷彿又回到七十年代的「披頭四熱」,與其說聽真實,不如說是聽情懷更恰當。
後級自然接在沒有濾波的兩組電源輸出,數位訊源與前級搭配濾波但無 DC 阻斷器的輸出,那兩組濾波加 DC 阻斷器呢?餵給 Linn LP12 Klimax,總共只用了 Kraftwerk 10 的六組輸出,可見 10 組電源輸出,未來擴充性還很高,想加數位串流播放器,或者搭配高階數位交換器,Kraftwerk 10 還游刃有餘。
在試聽過程當中,我曾經嘗試除了後級之外,全部插在有濾波但沒有 DC 阻斷器的輸出,與有 DC 阻斷器的兩組交叉比較,坦白說,我聽不出太大的差異,可能 U-Audio 的供電狀態還不錯,所以聽不太出變化,但是 Kraftwerk 10 提供不同的電源供應選擇,增加不少玩的空間。
音樂流暢度更好
因為 Kraftwerk 10 具備讓音樂背景更漆黑的效果,所以音場的高、寬、深也跟著更有 3D 立體感,而且音樂的流暢度更好。我想舉皮耶絲、杜梅與王健合作的「莫札特鋼琴三重奏」為例,K.496 的第一樂章明亮愉悅,鋼琴領軍的主題,底下鋪著大提琴的長音,小提琴裝飾著鋼琴,大提琴的長音帶出悠揚自得的氣氛,鋼琴與小提琴交織出躍動明亮的風采。
聽 Kraftwerk 10 這類器材,我建議用編制越小的音樂來試,越能聽出差異,因為耳朵更能照顧到細節的變化,例如 Carol Kidd 與 Nigel Clark 合作的「Tell Me Once Again」,聽專輯同名曲,古典吉他彈奏爵士分解和弦,配上 Carol Kidd 的歌聲,就這麼簡單,吉他凝聚在音場中央,歌聲疊在吉他上面。
加上 Kraftwerk 10,音場細部的變化更清晰,吉他微微偏左,位置較低,Carol Kidd 浮在中央,稍微偏右,我知道,這是錄音室巧妙地 Pan 出來的音像時間差,可是配上 Kraftwerk 10 之後,錄音室細微的斧鑿痕跡,樣貌更為鮮明。
不只如此,Kraftwerk 10 讓音色更美的地方,讓 Carol Kidd 的嗓音聽來更甜美,喉韻的細微變化更自然,情感更豐富,尼龍弦吉他溫潤地呼應著 Carol Kidd 的嗓音,或以和弦撥奏,或者分解和弦銜接每一個句子,編曲巧妙,配上 Kraftwerk 10 來聽,簡單的人聲與吉他,音樂的鮮度更好。
我還想舉 Oscar Peterson Trio 經典專輯「We Get Requests」,聽「You Look Good To Me」,低音大提琴長音拉奏,鋼琴彈奏分解和弦,三角鐵晶瑩剔透的聲響,點綴著節拍,加上 Kraftwerk 10 之後,音樂背景更深邃,音場更開闊,樂器的凝聚力更好,鋼琴居中,低音大提琴在右,爵士鼓在左,爵士三重奏的音場清晰浮現,而 Kraftwerk 10 增添的是搖擺輕鬆愉快的氣氛,鼓刷輕盈的節拍,小鼓打得輕,讓低音大提琴撥奏的聲線更清晰,鋼琴則是一派輕鬆地帶出明亮的光澤,琴鍵的厚度更漂亮,我想說,Kraftwerk 10 帶來的進步,最棒的地方是更鮮活的音樂表情,而這種音樂性的進步,實在很難以言語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