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3發表,已被閱讀 178,386 分類:訊源綜合擴大機
Micromega M.150 M.A.R.S 設定篇 我們常常直覺地以為,透過音響系統聆聽音樂,我們耳朵所感受到的音波都是來自音響系統,殊不知這些音波是音響系統以及空間交互作用下的產物。然而,正如音響界一句俗語所言「初級玩器材、中級玩線材、高級玩空間」,我們的居家為生活起居的空間,並非錄音室,亦非音樂廳,裝潢材質並非為聲學考量而設計,而家中的其它擺設傢俱更無法讓我們將喇叭擺在理想位置,如果我們將居家空間「打掉重練」,不但耗金費時,更牽扯到聲學空間的專業知識,絕對非一般薪水族可以完成。

M.A.R.S:空間聲學校正自己來

為此,市場中有專業人士提供數位空間校正(DRC)的服務,透過測量並藉由DSP方式,消除對空間產生不利的影響。然而,若用家手中有多款喇叭,每換一次喇叭,就要請專業人士再測量一次;若是變換傢俱的陳設,也同樣要再請他前來測量,如此一來,又是一筆不小的花費。Micromega感受到了音響玩家在整治空間時所面臨到的難處,因此他們特別為M.One all-in-one綜擴系列推出M.A.R.S(全稱「Micromega Acoustics Room System」,Micromega聲學空間系統)的空間校正技術,讓用家在家中可以透過簡單的步驟,解決空間問題。

M.A.R.S功能在M.150為標準配備功能,而在M.100中則為選購配備,使用者可透過加購M.A.R.S配件包增加此功能。M.A.R.S配件包內含M.A.R.S 功能擴充USB隨身碟一枚、專屬量測麥克風。這次M.150送至本站試聽評測,為了讓大家更清楚了解M.A.R.S的運作方式,在完整評論報導出爐前,我們先以專文介紹此項空間校正技術的測量方式,以及聽感上帶來的效果。

三點測量,快速搞定

M.A.R.S共需進行三個點位的量測,首先先將M.150麥克風線與專屬量測麥克風與M.One連接,將麥克風至於聆聽位置,並與人耳高度齊高,而麥克風的方向也盡量與聆聽時兩耳的連線方向垂直。麥克風位置設定好之後,再進入M.150選單點選「CAL」(Calibrate:校準)開啟量測程序。

此時M.150螢幕會出現「MIC midd」的字樣,按下「OK」後,M.A.R.S啟動量測程序後。此時,M.150會給用家5秒的時間,離開喇叭與麥克風之間的測量區域。5秒後,左、右喇叭會發出一連串由脈衝波組成的偵測音訊。此時麥克風拾取該聆聽空間中偵測到的音訊,將M150調整至適當的音量。若麥克風偵測到的音訊過弱,M150便會提高音量,再產生一次脈衝波音訊,直到音壓到達適當的大小為止(如下圖所示)。然而,若測量音壓最後大到有點誇張,而M.150沒有進入下一個測量步驟的話,這表示麥克風並沒有收到測量訊號,有可能是麥克風沒有接好等等因素造成,這時不妨再重新檢查一次麥克風接線,重新測量。


此階段結束後,左、右喇叭便會分別傳送頻率由低至高的掃頻訊號(如下圖所示)。這個訊號的目的,除了測量不同頻段訊號在空間中的振幅之外,還可以測量喇叭訊號到達聆聽位置的相位,讓M.150可以透過EQ調整,改善空間中駐波與頻率凹陷的問題,並讓左、右聲道音訊到達人耳時,讓相位趨於一至,解決相位失真的問題。


聆聽位置測量完畢之後,M.150的螢幕上便會出現「MIC left」,指示用家將麥克風往左移動20公分,進行左邊位置的測量(如下圖所示)。按下「OK」,M.150同樣會給5秒鐘的時間讓用家離開測量區域,隨即從左、右喇叭中發出掃訊號。


此步驟完畢時,M.150的螢幕上便會出現「MIC right」,指示用家將麥克風移至聆聽位置右邊的20公分處(如下圖所示)。按下「OK」,M.150同樣會給5秒鐘的時間讓用家離開測量區域,隨即從左、右喇叭中發出掃訊號。這三個位置測量完畢之後,便完成了M.A.R.S測量工作。


測量完畢後,M.150便會提供「OFF」、「AUTO」「FLAT」三種ROOM EQ模式。從原廠提供的頻率響應比較圖我們可以清楚看到,無論是「AUTO」與「FLAT」下,都是針對300 Hz以下的頻段進行修正,這是因為除了低頻受空間影響較大之外,中、高音部份更是喇叭聲音特色所在,若是連中、高頻也一起修正,那麼喇叭原有的個性就會喪失殆盡,這並非發燒友所希望獲得的結果。至於「AUTO」與「FLAT」之間的不同之處,根據Micromega原廠提供的說明,在於「AUTO」保留了喇叭低音頻段原來的頻率響應特性,而「FLAT」則是力求與讓低頻段的頻率響應與其它頻段保持平直(如下圖)。


為了測試M.A.R.S的效果,我讓M.150先後搭配Dynaudio Contour 60與Elac 310.2CE,並針對這兩對喇叭進行校正。其中,Dynaudio Contour 60依照正常的擺位,至於Elac 310.2CE我則故意讓左聲道喇叭往左偏移15公分,並比右聲道喇叭往後15公分,故意造成歪斜的音場。

首先談談M.A.R.S對於Dynaudio Contour 60的作用。通常,我都會用《XLO 煲機至尊》(RX-1000)中的「Voice In Phase」與「Voice Out Of Phase」這兩軌決定喇叭的擺位位置,讓前者聲音聽起來盡可能集中在中央,並讓後者聲音聽起來沒有明確的方向。不過,開啟RoomEQ AUTO之後,我發現「Voice In Phase」中的人聲形體更為明確,讓我清楚感受到有個人就不偏不倚的在我座位正前方講話;播放「Voice Out Of Phase」時,聲音比還沒開啟RoomEQ時更無指向性,彷彿我就坐在一個廣大的球體建築之中,只聞得人聲從四面八方傳來,卻不見有人說話。

接下來,我播放爵士小號手Freddie Hubbert專輯《Blue Spirits》(Blue Records 72435943727)中的第一軌〈Soul Surge〉,該曲Bass位居音場正中央,重複彈奏藍調的分解和弦橫貫全曲,而小號、高音薩克斯、中音薩克斯、低音號,鋼琴與康加鼓以明確的順序輪番即興演奏,是測試低頻與定位的良好曲目。將RoomEQ調至「AUTO」檔位之後,我可以明顯感受到Bass的撥奏聲形體變得更為凝聚、清晰,展現強勁有力的彈性。而樂器的演奏不但有著清晰明確的定位,而且音場透視感頓時增加:銅管樂器的位置頓時移至喇叭前方,而鋼琴、Bass與爵士鼓的位置則落於喇叭後方,這樣不但營造出接近舞台的聽感,而且舞台深度頓時增加。關掉Room EQ功能之後,所有樂器的位置通通退居喇叭後方,而低音的形體頓時變得渙散、模糊。

「AUTO」與「FLAT」之間的差別明顯表現在這首曲子的Bass上。在「Auto」檔位聆聽時,Bass每個聲音開頭的衝擊力度比「FLAT」檔位更為帶勁,形體也略為增加,不過,這樣的增加並不會影響聽感的平衡性,換句話說,Bass的聲音並不會大到掩蓋了其它樂器的細節表現。

我發現RoomEQ對於堂音也有顯著的影響。我播放在賈第納指揮蒙特維爾第的《聖母晚禱》(DG Archiv 4295652)。此片於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中錄音,有些歌者甚至站在教堂二樓處演唱,其中的空間殘響是該錄音的引人入勝之處。開啟RoomEQ之後,我發現錄音中的殘響突然擴及至我位置的正上方,讓我彷彿真的置身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之中,享受回聲自穹頂灑落的洗禮,關掉RoomEQ之後,殘響還是聽得見,但所有聲音都退縮到喇叭後方,臨場感沒有開啟RoomEQ時那樣好。

至於M.A.R.S對於擺位歪斜的喇叭效果大不大?我以Elac 310.2CE做為實驗對象。前面提到,我故意把左聲道往左後方擺,結果在M.A.R.S的作用下,〈Soul Surge〉的bass彈撥聲還是從正中央的地方傳出,而其它樂器即興演奏的樂段,可以清楚感受到每個樂器出現的位置都在同一個水平線之上,左、中、右區塊表現平衡。然而關掉RoomEQ之後,bass的聲音明顯往右偏,而且右聲道傳出的刷鈸聲明顯突出,整個音場明顯歪斜,就好像我太晚進入爵士酒吧,沒有佔到好位子聆聽那種感覺。


為了測試M.A.R.S的極限,我再把Elac 310.2CE往後牆擺,其中左聲道喇叭因為有其它音響器材的阻擋,所以最後擺定的位置還比右聲道往前0.5-1公尺左右的距離。重新測量後,開啟RoomEQ聆聽。相當然爾,這樣的擺位下音場寬度與深度不可能比先前的擺位一樣好,但是bass的聲音依舊不偏不倚地從正中央傳出,而且整體聽感依舊平衡、清晰,一關掉RoomEQ之後,bass聲音頓時往左移,而且靠牆的右聲道喇叭播放某些頻段的音樂時,聲音明顯變悶。

至於「AUTO」與「FLAT」檔位對於Elac 310.2CE造成的差別,也在Dynaudio Contour 60上聽到的不一樣:Elac 310.2CE在「AUTO」下的低音量感聽起來比「FLAT」要多一些,與Dynaudio Contour 60恰恰相反。我猜測,這樣的差別來自於喇叭本身的特性:Dynaudio Contour 60本身低頻就稍微豐厚一些,而Elac 310.2CE因為受到身型限制,低頻量感稍弱,這些特性,在「AUTO」模式下皆完整保留。

在M.A.R.S的作用下,各頻段的均衡性、形體的明確度,還有定位的精準度皆有顯著改進,就算喇叭擺在極為糟糕的位置,效果依舊明顯,彷彿讓整個系統大為升級,更重要的是,他不會改變喇叭與系統原有的音色,效果遠遠超乎我使用前的想像!當然,透過適當的擺位,再加上Micromega M.A.R.S的功效,可以獲得最佳的聽感,但若您家的空間跟我們試聽室一樣,有其它阻擋擺位的雜物,透過M.A.R.S的「無形之手」,也可以調整出如同甜蜜點般的聽感,看來,Micromega M-150不但以多功能帶給用家便利的操作,更以M.A.R.S功能解決最讓用家頭痛的擺位與空間問題。至於操作方便、造型優美的Micromega聲音表現如何?這邊就先賣個關子,之後本站會有詳盡的試聽評論!

器材規格

Micromega M.150
型式:DAC+綜擴
待機功率消耗:1W
運作功率消耗:185W
額定輸出功率: 2*150W(8歐姆)
2*300W(3歐姆)
訊噪比:數位輸入:107 dB(A)
平衡式類比輸入 : 103 dB(A)
非平衡式類比輸入:100 dB(A)
MM唱放輸入:>75 dB(A)
輸出阻抗:15mΩ@250Hz under 8 Ohms
阻尼因數:>500
THD:< 0.005% (8 Ohms, 1 kHz)
串音:<100 dB(1kHz)
類比輸入靈敏度:
唱放MM(47 kOhms):12 mVRMS
MC(110 Ohms):1.2 mVRMS
非平衡 : 1.4 VRMS
平衡:1.7 VRMS
超低音輸出分頻點:400Hz
尺寸:430 x 350 x 56 mm
重量:9.3kg
定價:238,000元

廠商資訊

百鳴音響
電話:04-2463-7799
網址:www.currants.info

廣告
[試聽報告] 一機盡現大千-Micromega M.150 all-in-one綜擴
M.150與M.100雖然在外觀與電路設計上相同,但是除了輸出功率的不同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差別,那就是M.150每一台都內建「M.A.R.S」空間校正功能。在M.150包裝內部附有一支測量用的麥克風,以鋁合金打造,看起來就相當精良、專業,質感...《 全文

[試聽報告] 清晰中見韻味-Micromega MyZic+MyDac
MyZic耳擴是Micromega旗下My系列當中的第二款產品,從機身尺寸大小與設計形式來看,剛好可以和MyDac完美搭配成一套組合,而且巴掌大小的尺寸非常適合擺放在桌面上使用。設計上就是一台單純的耳擴,背板上有1組RCA類比輸入,輸入阻抗高達...《 全文

[新聞] 追上All-in-one風潮-Micromega M. One
為了讓聽音響越來越方便,Hi End音響也逐漸吹起All-in-one一體式設計風潮。法國Micromaga新推出的M. One就標榜All-in-one的設計,把您所需要的數位/類比功能,全部裝到M. One裡面,您只需要依據所需的功率,選擇適合自己的M. One就好了...《 全文

[專題報導] 聽Micromega M.One唱法國音樂-翔韻音響數位串流音響講座
[專題報導] 聆聽法式器材的新地標-百鳴進駐韶韻音響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Kinki Studio Dazzle「炫」綜合擴大機
Dazzle 身負 Kinki Studio 累積多年的擴大機設計和製造技術,機箱採用旗艦 Stunning 系列的懸浮式導振結構,以箱體和底座分離的方式,將機體振動單向傳導至角錐,避免回傳造成共振。...《 全文

Marantz Model 60n 串流 DAC 綜合擴大機
Marantz 旗下有蠻多款的綜合擴大機,功能、等級、定位各有不同,這款 Model 60n 屬於功率較小,但兼有串流播放、HDMI ARC 輸入、唱頭放大及 DAC 功能的多功機種,能滿足多元性播放需求,又能兼顧優...《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