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3發表,已被閱讀 60,336 分類:喇叭
PMC MB2i監聽喇叭 PMC從twenty系列推出,也就是成立滿20周年之後,產品系列的規劃有重大變革,有好些舊型號停產,新系列則持續推出新型號,讓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PMC之後的產品規劃走向,就是針對不同消費族群的需求,明確劃分產品系列的區隔定位,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從過去的設計者導向轉變為現在的消費者導向。不過,在這些變動中,有幾個舊型號非但沒有停產,反而更為精進,推出改版進化的更高階版本,拉大與其它系列的差距,而成為PMC的旗艦SE系列。這幾個型號包括IB、MB與BB5,皆已晉升為SE版。為何只挑它們三個?因為它們正是PMC最經典、最具代表性的產品,即便在未來也很難被取代。

MB2i具有忠實且敏銳反映系統搭配與問題的能力,前端稍有調整變動,MB2i在後頭立即應變,真的是評論員的最佳伴侶。

調整系統空間的起始點

就為了這樣的原因,身為PMC長期用家的我這次將參考喇叭從PB1i-S升級至MB2i,只為親身體驗高階PMC的聲音,即便我的NuForce R9V3後級「只」有300瓦/4Ω出頭的輸出功率,對於建議功率為250瓦至900瓦的MB2i而言只是剛過門檻而已。

擴大機功率只稱得上堪用,然後就把MB2i請進門來,這樣算是決定的明智嗎?或是換了MB2i後不升級擴大機行嗎?事實上,在整個音響系統中,擴大機功率與喇叭的搭配只是其中一環,其他還有許許多多小環節,例如器材音色搭配、線材、墊材、空間…等,都會影響系統最終的聲音表現。我升級的不是整套西裝,而僅有單件喇叭,把MB2i請進門來,其實代表的是整個系統包括空間都要跟著調整,只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而不是終點或休息站。所以囉,器材升級是發燒友的宿命,是功力升等的機會,也是身為音響評論員份所當為的任務,更是聆聽樂趣與更高音樂享受的來源。

這也就是說,喇叭升級的過程並不在於把喇叭放至定位的剎那,而在於後續一連串系統調整的動作。別看MB2i是笨重方正的大塊頭一個,它可是具有忠實且敏銳反映系統搭配與問題的能力,前端稍有調整變動,MB2i在後頭立即應變,真的是評論員的最佳伴侶。


MB2i內部的傳輸線長度達到3米,頻率響應為20Hz至25kHz,可無礙再生全頻段音樂,不過阻抗4歐姆,建議擴大機為250瓦至900瓦,蠻考驗擴大機實力。

擺位更容易

MB2i在PMC家族中排行二當家,具有PMC幾項獨樹一格的設計。首先,MB2i的背面有個特殊的斜背,是為了傳輸線式音箱所做的設計,早期PMC有一款經典的LB1書架喇叭也有斜背,而旗艦BB5的斜背更位在背面的下方,外觀上給人頭重腳輕的違和感,更是一絕。其次,MB2i具備PMC重要的75mm凸半球饅頭中音單體,並配上碗公大小的金屬淺號角,專司音樂重播最重要的中頻。你還可以看到淺號角周圍有一圈更大的黑色圓盤,這有什麼作用?這是因為饅頭中音的磁鐵比淺號角還大,因此前障板勢必要挖個大圓孔,才能裝進單體,圓盤便用來固定單體並蓋住整個圓孔。新一代MB2 SE的淺號角採CNC一體成形車製,圓盤就是淺號角的延伸,擴散性更為提升。

當然,MB2i最讓人血脈噴張的莫過於那顆12吋八爪低音單體。張牙舞爪的框體是有利於聲波的輻射嗎?其實那把八爪就是單體的框架,只是它做在振膜前方,露在音箱外部而已。這是針對錄音室的需求而設計,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幫助散熱,讓音圈在長時間劇烈震動下仍保持涼爽,以維持穩定的工作。高音則使用i系列的27mm SONOLEX軟半球單體,高頻響應可達25kHz。

MB2i內部的傳輸線通道長度達到3公尺,搭配12吋Radial輻射框低音單體,可提供20Hz的完美低頻延伸。MB2i的傳輸線開口位在前障板上方,開口設在正面是PMC因應錄音室需求的一貫做法,因為多數錄音室會把喇叭崁入牆壁,開口勢必要在喇叭正面,而這樣的設計也適合家用場合擺放喇叭,以減少背牆對低頻的影響。


這裡是MB2i傳輸線的開口,位在前障板上方,裝滿了海綿阻尼物。開口設在正面是PMC因應錄音室需求的一貫做法,讓喇叭可以崁入牆壁,當然也適合家用場合擺放喇叭,以減少背牆對低頻的影響。

這是i系列所使用的27mm SONOLEX軟半球高音,可以清楚看到振膜周圍有放射排列的i字樣。到了SE系列則改採新的設計,面板上布滿小圓點。

PMC的傳奇75mm凸半球饅頭中音,並配上碗公大小的金屬淺號角。淺號角周圍有一圈更大的黑色圓盤,作用是固定單體,因為饅頭中音的磁鐵比淺號角還大,前障板勢必要挖個大圓孔,才能裝進單體,圓盤便用來固定單體並蓋住整個圓孔。

有沒有看到?磁鐵口徑比淺號角還大!這就是MB2i用的75mm凸半球饅頭中音單體。

不同音量下仍有平直的頻率響應

MB2i的分音線路採24dB四階分頻。分音線路階數表示每個8度音衰減的斜率,階數越高,斜率越大,衰減得也越快,單體頻段重疊的部分就會越少,因此理論上高階分音喇叭的聲音更為準確。但另一方面階數越高也表示分音線路使用的元件越多,會拉低效率,而且相位變化也更複雜。喇叭效率較低,代表它需要更大功率才能得到相同音壓,這就是一般認為PMC喇叭比較難推的主要原因,而非傳輸線式音箱的影響。依據傳輸線音箱的原理,它和低音反射式音箱同樣具有提升效率的作用,更棒的是,傳輸線音箱在不同音量下仍具有平直的頻率響應,也就是說,小音量時傳輸線音箱的中、低頻同樣優異,而不必老是催大音量聆聽。

MB2i必須搭配專屬喇叭架才能使用,因為MB2i這麼奇怪的高度和底面尺寸,除非訂製,不然也找不到適合的喇叭架,所幸代理商一併提供專屬喇叭架,用家不必多費心。附帶一提,PMC官方網站目前已將舊有的i系列列為停售產品,而IB2i、MB2i與BB5i則全面升級為IB2 SE、MB2 SE與BB5 SE,當然價格也是升級版。那如果還想要買MB2i怎麼辦?沒關係,仍可透過代理商瑩聲公司向PMC原廠訂製,交期大約3個半月。


12吋八爪低音單體。八爪其實就是單體的框架,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幫助散熱,讓音圈在長時間劇烈震動下仍保持涼爽,以維持穩定的工作。

演繹精緻幽微的細節變化

3音路的MB2i背板上直接提供3組喇叭輸入端子,因此每一音路都可以獨立驅動,用家可自行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bi-wire或是bi-amp連接,畢竟多部小功率擴大機要比單部大功率機種容易得到更好的音質。不過我就只有一對NuForce R9V3後級,單線、單機連接是唯一選擇,卻也是最單純、最不橫生枝節的接法。MB2i真的需要很多很多的功率嗎?4歐姆300多瓦還不夠嗎?我覺得不至於如此,或許NuForce R9V3無法推到MB2i的極限,但在整體系統調校得宜的情況下,MB2i已讓我得到極佳音樂性的聆聽感受。

如我前述,MB2i塊頭雖大,卻一點都不失靈敏的本性,否則全球這麼多錄音室怎能拿它當作標準監聽喇叭。也因為MB2i有這樣的本性,才能幫我建立我想要的聲音,與適合我音樂聆聽口味的播放系統。它可以輕鬆展現龐大的氣勢規模,也演繹精緻幽微的細節變化;它不僅有清晰的定位與豐富音場層次,也能如實呈現系統原本的質地音色。總之,MB2i非常全面,且應有盡有。


MB2i特殊的斜切背設計,也見於幾款PMC著名的經典款式上,例如BB5,以及早已停產的LB1。

MB2i採4階分音3音路設計,背板上提供3對喇叭端子,用家可自行選擇適合的方式進行bi-wire或是bi-amp連接,畢竟多部小功率擴大機要比單部大功率機種容易得到更好的音質。

低頻表現真不是蓋的

接著我以較為明確的形容來說明MB2i的特性與優點。首先,它的低頻表現真不是蓋的。以挪威電影「心靈暗湧」中的標題曲《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為例,男主角以教堂管風琴演奏此曲,透過MB2i除了可以感受到開放深遠的音場與規模感,最重要的是能清楚分辨和弦音在低頻段層疊時,不同琴鍵及踏板一起彈奏的聲線變化,而不是只有一大坨的雄厚低頻的音壓而已。此曲還表現了MB2i的另一項重要能力,那就是面對大音壓、大場面、複雜音樂時從容的處理方式,強奏時仍有充分的餘裕而不感壓力,弱音時的線條輕盈清晰,頓時把這當中的對比拉開拉大,讓音樂更顯張力。


又例如Lyn Stanley的「Lost In Romance」,這是以鋼琴、Double Bass、鼓伴奏的抒情爵士演唱專輯,某幾曲還會加入手鼓、薩克斯風…等樂器。透過MB2i除了可以聽到清晰的貝斯音粒與撥奏的壓按質地之外,還可感受到尾韻的微幅擺盪,表示MB2i的低音單體雖大,可是一點都不笨,且低頻解析力十分優異。從另一方面看,NuForce R9V3的300瓦/4Ω不夠嗎?抑或MB2i難推嗎?我想都不是,MB2i其實是讓人蠻容易就得到好聲的大喇叭。

兼具輕盈與札實 密度與靈動

其次,MB2i有一顆12吋低音,還有一顆外凸的3吋中音,加上又是PMC的產品,讓人以為它的聲音一定很厚,其實不然,MB2i是該厚的時候就厚,不該厚的時候就薄,端看使用的人把它調整成什麼樣子。我在寫這篇評論的時候,距離MB2i剛來我家已有一段時間,這當中我不斷地調整,包括電源、線材、墊材、前級(我的前級可以換OP)、空間…等,調整前後的聲音進化非常顯著。它曾有很厚、很濃、很雄壯的時候,現在則是兼具輕盈與札實、密度與靈動、光澤與韻味、精準與輕鬆,總之就是豐儉由人,直接反應出前端調整的努力程度,屬於標準的監聽性格。

優異的音場表現也是MB2i深得我心的重要原因。當然我有把MB2i拉離背牆約1.2公尺,用了一點點toe-in角度,背牆還貼了一些ASI的空間調聲設備,經過一些不太費力的調整,MB2i很容易便展現出豐富而清晰的音場層次,及明確而醒目的音像定位,音樂如畫面般生動清晰。

全頻段完整重播的優勢則展現在各種音樂當中。別以為20Hz~20kHz在聽交響樂或電影配樂時才有感覺,其實20Hz~20kHz存在於各種音樂當中。透過MB2i的全頻段無礙播出,泛音更豐富,因此不論樂器還是人聲的音色,都更容易區分出箇中的差異,像是Artemis弦樂四重奏與鋼琴家Jacques Ammon合作的「the Piazzolla Project」專輯,樂團除了和諧與默契外,我也能感受到不同弦樂器的細微音色差異,更增添聆聽時的小確幸。

辛苦過後的果實更為甜美

全頻段重播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兩端延伸顯得極為輕鬆,低頻自然下潛,音場下盤隱隱延伸到地面,無形中讓聽感變得更為輕鬆自適,更大音量都不覺得是壓力。而且MB2i動靜得宜,鉅細靡遺,舉重若輕,四平八穩,無論播放的是狂風驟雨,還是暮鼓晨鐘,MB2i總是認真地面對,如實地表態,輕鬆地呈現,讓我無視於器材的存在,盡情享受音樂的饗宴。我唯一擔心的是鄰居會不會來敲門,因為爽的是我,苦的可能是他們。

更重要的是,可別自滿於現在的聲音表現,因為MB2i的深厚實力還有待我繼續發掘,代表我應該付出更多的努力調整我的系統,讓它好還要更好。或許你會問,MB2i帶給我的是樂趣多還是苦難多?我想說的是,辛苦過後的果實更為甜美,你所做的調整它都知道。



器材規格

型式:3單體3音路傳輸線式喇叭
使用單體:27mm SONOLEX軟半球高音×1,75mm PMC凸半球中音單體×1,12吋Radial輻射框低音單體×1
頻率響應:20Hz-25kHz
分頻點:380Hz,3.8kHz
效率:90dB
阻抗:4歐姆
傳輸線長度:3米
建議擴大機功率:250-900瓦
尺寸:870×380×535 mm(H×W×D)
重量:49公斤
參考售價:800,000元(含原廠腳架。採訂貨制)
進口總代理:瑩聲
電話:(02)2805-3569
網址:www.jadex.com.tw


廣告
[專題報導] 職人手作的鑑聽喇叭-三訪PMC生產基地
三度造訪PMC的生產基地,廠房沒變,內部的安排有變化,帶領工廠參訪的人沒變,一樣是行銷經理Keith Tonge,而生產的流程變化也不大,我不敢說二十五年如一日,畢竟PMC歷經四度搬廠擴大,2014年我們看到新的企業總部,如果日後新廠房蓋好...《 全文

[新聞] 來自英國的深紅色魅力-Chord Crimson VEE 3系列線材
Crimson VEE 3系列目前共有4款訊號線材,包含4RCA to DIN、2RCA to DIN、RCA to RCA以及超低音專用的RCA訊號線,不論您的器材需要什麼形式的線材,Crimson VEE 3系列都有可以對應的產品。以RCA to RCA為例,內部導體使用OFC無氧銅材質...《 全文

[專題報導] Fact 12漂亮登場-PMC行銷經理Andy Duffield
Fact 12就竟有多好?南方音響黃先生在圓山音響展之前就說,他家裡面準備換成Fact 12了,您就知道Fact 12的魅力,連賣PMC的店家都擋不了。而Fact 12對我的吸引力在於軟半球中音單體(我們都戲稱是饅頭中音),這款饅頭中音原本是3吋...《 全文

[試聽報告] 小心!聽了會上癮-PMC fact.8落地喇叭
[新聞] 絲綢質地黑灰塗裝-PMC DB1 Gold書架喇叭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Accuphase DF-75 數位分音器
Accuphase 首款數位電子分音器 DF-35 在 1999 年便已問世,多年來經過數代更迭,至這款 DF-75 已是第五代機種,它能做 4 路分音,數位輸入或類比輸入皆可,不論 A/D 還是 D/A 電路的性能都較前代有所...《 全文

Harman Kardon Enchant 全套試聽
簡單、易用、不麻煩,是 Soundbar 攻城掠地的絕招,可是,以前講到 Soundbar,大部分人都會說,聲音效果比不上傳統喇叭,但是,科技總是來自人性,Harman Kardon 新推出的 Enchant,打破了...《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