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到金瑯最新旗艦喇叭New Grand Supreme,是今年7月底在王朝飯店舉行的TAA音響展,禾樺把碩大的New Grand Supreme帶到6樓不算寬敞的房間裡,配合全套Rebel擴大機與黑膠系統的播放,我聽到了一種會讓人一直記得的聲音,可說是展場中少數好聲音中的佼佼者。我還記得,當現場播出羅大佑的《鹿港小鎮》黑膠唱片,雖然旋律與歌詞是如此熟悉,但我發現不僅是聽覺,包括我的內心彷彿也被深深觸及,心情激動不已。並不明瞭心情為何激動,但記得很清楚的是,那個激動的感受隨著清晰而紮實的大鼓衝擊聲不斷上升,直到曲終,聽罷仍意猶未盡,強烈的心跳似乎也未見止息…
這次我帶著先前的記憶來到高雄響音音響,將要再次聆聽New Grand Supreme,不同的是,我有更多時間慢慢地聽、仔細地聽,來找出上次如此感動的原因。
優異的單體製作能力
記憶中New Grand Supreme的低頻不僅沈,而且很清晰,速度感也好,這主要來自金瑯優異的單體設計與製造能力。New Grand Supreme使用兩顆編號為AC250/DC75C2C的10吋低音單體,以及兩顆編號為AC130/DC50SC的5.2吋中音單體。為何我能夠這麼清楚地寫出單體編號?其實,金瑯每款喇叭的規格表都清楚標示了使用哪一顆單體,從其官網便可查到,這是因為,金瑯從單體的設計、製造,還有音箱的設計、打造與外型加工,一直到分音器線路,所有步驟都不假手他人,因此金瑯可以把所有細節標示得這麼清楚。如此全面的生產能力,在目前全球的喇叭廠之間亦屈指可數,但金瑯老早就是這麼幹的了!
高音部分,New Grand Supreme搭載一顆編號為AST30130的高音單體。這顆高音與金瑯過去所慣用的鋁質絲帶高音不同,AST是aero striction tweeter的縮寫,意思是空氣壓縮高音單體,它的原理就和著名的海爾氣動式高音相同,靠著折疊的平面振膜壓縮空氣,進而產生波動而發出聲音。這種高音單體的特點是壓縮空氣的效率特高,不僅推動空氣的量大,速度又快,因此效率更好。New Grand Supreme正因為使用AST高音,讓它有別於Grand Supreme。
此外,New Grand Supreme的背後還藏了一個尺寸小一點的鋁質絲帶高音,這是Grand Supreme所沒有的。這顆編號為APR2.1的三明治式鋁帶高音除了小了一點之外,它的工作頻帶也和正面的高音單體不同,只負責12 kHz以上的音頻,這幾乎只是空間殘響或空氣感之類的細微聲響,因此可以判斷背面高音的功能應該是要增加音場深度與現場活生感。
分音器重新設計
除了上述的差異,新舊旗艦的分音結構也不一樣,Grand Supreme是三音路,New Grand Supreme卻是相當複雜的4.5音路,這等於是重新設計一款分音器了。這樣的改變幅度其實相當的大,幾乎是另一款新產品,雖然從外表上看起來,New Grand Supreme幾乎與Grand Supreme相同。從這一點也可以瞭解金瑯的務實態度,所謂New就是從骨子裡翻新,內部大改造,而不會流俗於音響界常見的作法,只是小小修改個外觀,換幾個補品,就急著宣稱升級改版。
音箱製作一直是金瑯喇叭的重點,New Grand Supreme也不例外,重達82公斤的重量,來自超級厚實的MDF板與複雜的箱內結構。它的中音與低音單體分別裝載於隔離的獨立箱室,避免中頻被干擾。左、右側板則是弧形,目的不外乎是打消箱內駐波,維持聲音的純度。試聽工作在響音聆聽室進行,搭配Rebel 701F全平衡前級與Rebel 601P動態A類雙單聲道後級,訊源為Denon DVD-A1UDCI藍光兼容播放機。
豐富的細節表現力
我並沒有聽過Grand Supreme的聲音,所以無法比較出New Grand Supreme與之的差別,但很可以肯定的是,New Grand Supreme很很真實、直接、很純粹、充滿感染力,而且很有水分,是那種讓人一聽就喜歡的聲音。例如播放傅尼葉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透過New Grand Supreme高超卻又聽起來輕鬆的解析力,我立刻可以感受到傅尼葉運弓輕重所帶來的色調變化。輕的時候,弓與弦之間若即若離的接觸,偶而帶出摩擦的沙沙聲響,輕柔、委婉、幽微,但仍然綿延不絕,沈著厚重,讓人意猶未盡。強的時候,New Grand Supreme的優異聲音密度適當地表現出鋼弦緊繃的張力,以及弓重重壓在弦上,快速滑動的粗糙感,彷彿就在眼前拉奏。而最迷人的莫過於龐大又清晰的音像,與充滿松香味的共鳴鼻音,那正是大提琴最迷人的音色。
左:傅尼葉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右:魯賓斯坦演奏的蕭邦「夜曲」。
播放魯賓斯坦演奏的蕭邦「夜曲」,類比老錄音的嘶嘶背景噪訊異常清楚,但這樣的聲音一點也不覺得嘲雜或干擾,反而有一種沒有隔閡的直接感,New Grand Supreme背後的高音單體讓這個嘶嘶聲更清楚而豐富的充塞在深遠音場中,更加凸顯了琴音顆粒的深邃悠遠,夜曲更加魅惑動人。
直逼現場的重播
New Grand Supreme有種直接無隱的現場感,這樣的特質又再搭配上同樣個性的Rebel前、後級擴大機,重播任何音樂都顯得生動而逼真,例如Clair Marlo的「Let it Go」專輯,當初這張唱片是喇叭花公司的兩聲道直入母帶錄音,第三軌同名曲《Let it Go》當鼓組重擊展開時,我彷彿有來到現場演唱會的錯覺,音場、音像龐大而飽滿,鼓的衝擊力又重又清楚,低頻則是又濃厚又乾淨清晰,鈸的敲擊則是燦爛生輝又毫不刺耳,實在太過癮!
左:Clair Marlo的「Let it Go」專輯。右:Clark Terry「The Chicago Sessions」專輯。
接著換上RR唱片發行的Clark Terry「The Chicago Sessions」專輯,New Grand Supreme的大頻寬優勢一展無遺。我聽到了Big Band爵士大樂團一定不能少的華麗光彩與奔騰熱度,小號、銅鈸從極為乾淨的音場中穿透而出,映射出一幅光鮮亮麗的畫面。這個畫面中也不乏沈著又快速的低頻,不論是大鼓的敲擊還是低音大提琴撥奏,任何低頻都能以完整的面貌呈現。值得一提的是整體的速度反應,此處的「整體」包括New Grand Supreme與Rebel擴大機。Big Band樂風時常會有所有樂器突然齊聲衝出的獨特表現方式,此時我就可以感受到乾淨俐落的暫態反應,每個頻段一般地快速,而且音場開闊自然,顯得輕鬆寫意,聽起來非常舒適。
引人入勝的活生感
交響樂部分我選了葛濟夫指揮基洛夫管弦演奏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悲愴」,開頭處低音木管與低音大提琴拉奏的層次感真好,New Grand Supreme總是可輕鬆演繹出沈著、清晰又富有層次的低頻,把這首曲子從一開始便唱得引人入勝,很有幽暗的氣氛。接著其他樂器漸漸加入,音量、規模越來越大,但New Grand Supreme鉅細靡遺地交代出所有細節,總維持著清楚的層次感與均衡的頻段分佈,不見慌張紛亂,雖然龐大的音壓一陣陣襲來,我仍不覺壓迫,直到聽完第一樂章。
為何New Grand Supreme如此吸引人?我覺得答案在於它是一對極富活生感的巨型喇叭。基本上,越大的喇叭,越不容易做到和小喇叭一樣的活生,但New Grand Supreme確有辦法兼顧。它在開闊、輕鬆、寫實、細微與接近全頻段的重播中,仍能讓聽者感受到音樂中活生的表情與清楚的情緒,讓人值的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