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2發表,已被閱讀 4,644
試聽 Bergmann Modi/Thor 氣浮黑膠唱盤,搭配氣浮正切唱臂,光是這兩個專有名詞連在一起,懂音響的人可能就會猜,少說一百萬起跳吧?沒錯,我也這麼想,可是丹麥 Bergmann 這套 Modi 氣浮黑膠唱盤,搭配自家 Thor 氣浮正切唱臂,參考售價 46 萬,比我想像的價錢少了一半有餘,想要「高攀」,這下子有機會了。



第一次鼓起勇氣借回來聽

我必須承認,Modi 與 Thor 是我第一次鼓起勇氣,向代理商借回來聽的氣浮唱盤/氣浮正切唱臂。

為什麼說要鼓起勇氣?因為看過其他前輩玩過,感覺很麻煩,所以不敢輕易嘗試,可是,這次玩 Modi 與 Thor,這才知道 Bergmann 已經針對氣浮唱盤/氣浮正切唱臂的「痛點」,一一解決,玩起來一點也不麻煩!


解決氣浮唱盤/唱臂的使用「痛點」

好,那就先講使用「氣浮」唱盤與唱臂的「痛點」在哪裡?空氣壓縮幫浦!吵,又難養!

利用「空氣」讓唱盤懸浮起來,目的是降低唱盤軸承摩擦力,而氣浮正切唱臂,則要從唱臂管中間打出空氣,讓唱臂可以懸浮在半空中,幾乎無摩擦力地,帶動唱頭往唱片內圈移動,所以,氣浮唱盤與唱臂系統的必要配備,就是空氣壓縮幫浦。


必須提供穩定、乾淨、乾燥的空氣

用於氣浮唱盤/唱臂系統的空氣壓縮幫浦,必須「均勻地提供穩定又乾淨、乾燥」的空氣,穩定是第一要務,不穩定的空氣會導致額外的晃動,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空氣壓縮幫浦打出來的空氣,假如灰塵很多,可能會堵塞出氣孔,輕則造成氣壓供應不穩定,重則導致盤身無法懸浮,或唱臂無法向內帶動;假如空氣不夠乾燥,就可能在供氣管線中間,產生水氣,空氣供應量也會因此變得不穩定。

光講這幾件事情,您說,會不會想打退堂鼓?


噪音是最難解的問題

還沒講第三點!那就是空氣壓縮幫浦的噪音!如果看過木工在用的空氣壓縮幫浦,就知道有多吵,不過因為那是工具機,吵不是問題,能施工最重要,但是如果把工作原理相同的空氣壓縮幫浦,縮小體積,拿來給氣浮唱盤與氣浮正切唱臂使用,您就知道擺在家裡有多吵,所以,早年玩氣浮類比系統,都是拉比較長的管線,把空氣壓縮幫浦隔離在另一個小房間,才不會聽到機器的噪音。

現在您知道,為什麼總編玩音響二、三十年,一直不敢碰觸氣浮唱盤與氣浮唱臂了,很多時候是自找麻煩啊!可是,這次玩 Bergmann,完全讓我改觀,而 Modi 與 Thor 搭配起來相對合理的價格,讓我邊聽邊流口水,很有衝動想擁有。


超靜音無油空氣幫浦

先不講 Modi 與 Thor 有多漂亮,最直接的「衝動」,就是那個空氣壓縮供氣幫浦,聽 Modi 與 Thor 的時候,就擺在音響架後面的地板上,工作噪音極小,不僅開機不會聽到砰砰作響的氣壓聲,我坐在聆聽位置,根本聽不到馬達工作的聲音!冷氣的噪音還比空氣壓縮幫浦大,光是這一點就夠強了!


Bergmann 怎麼能做出這麼安靜的空氣壓縮幫浦?故事要回到創辦人 Johnnie Bergmann,他從小就對音響有興趣,青少年時期擁有的第一套音響系統,包括 Micro Seiki 唱盤、Rega 唱臂、Ortofon 唱頭、NAD 前後級與 Dali 喇叭,而且認真研讀每一本 Hi-Fi 相關雜誌,是不折不扣的音響迷。


氣浮是「理論上最理想的設計」

到了 80 年代,Johnnie 開始接觸到空氣軸承技術,他認為是「理論上最理想的設計」,但是在那個年代,技術尚未完備,仍有許多機械工程的難題未解,導致氣浮唱盤與氣浮唱臂進入家用市場,實際應用仍有諸多不穩定的問題,也就是我前面提過,讓人卻步的麻煩事。

以 Johnie 學機械工程的背景,又非常熱衷音響,於是潛心投入研發,解決氣浮系統在實際應用的技術性難題,在 2008 年,創立 Bergmann Workshop,同年推出第一部氣浮黑膠唱盤 Sindre。

用機械工程的方法解決問題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Bergmann 現役產品大致可區分為高、中、低三塊,高階是 Galder 唱盤搭配 Odin 唱臂,中階是 Modi 唱盤搭配 Thor 唱臂,還有入門款 Magne,唱盤與唱臂配套出售,在中階與高階款,還有 Gold 金色版與 Signature 版的變化,主要是配色與用料的差異。

光是從可以把空氣壓縮幫浦擺在旁邊聽,就大幅度降低玩氣浮唱盤與唱臂的難度,所以,Bergmann 從 2008 年至今,確實如 Johnnie 所設想的方向:用機械工程的方法,解決氣浮黑膠系統的問題。


從零開始設計的無油空氣幫浦

Bergmann 怎麼解決空氣壓縮幫浦的問題?從零開始設計!Johnnie 自己開發出「無油空氣幫浦」,傳統空氣壓縮幫浦要用油潤滑,會發熱,噪音也大,Bergmann 必須自己開發新的幫浦,解決發熱與噪音問題,光是這個馬達,研發就不知道投入了多少時間與金錢。

稱為 Air Supply 的空氣供應器,還要解決乾淨空氣的問題,在黑色機箱上,有一個圓形凸起,這裡藏著空氣濾芯,阻絕空氣中的灰塵,既然是空氣濾芯,用久了自然會產生阻塞,導致過濾效果下降,沒問題,原廠有更換零件,把它像更換家用濾水器濾芯那樣,每隔一、兩年固定更換,就可以確保乾淨的供氣。

可是空氣在壓縮幫浦內部流動,還是會有噪音啊!所以 Bergmann 從空氣進入之後,設計了靜音槽(Air Silencer Tank),並且在底部加裝許多吸音阻尼材料,把空氣壓縮幫浦內部的噪訊,盡可能降低。您看,Bergmann 能做出這麼安靜的供氣幫浦,內中藏了多少工程相關的學問啊!

一部 Air Supply,可以同時供應 Modi 氣浮唱盤與 Thor 氣浮正切唱臂使用,Bergmann 累積多年的獨家無油空氣幫浦設計,可以提供穩定、乾淨且乾燥的氣壓,撐起 Modi 唱盤的轉盤部分,也讓 Thor 正切唱臂,利用空氣懸浮,擁有趨近 0 摩擦力的臂管滑動。


百分百丹麥製造,售價僅預期的一半

其實我對 Bergmann 的產品一直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工業設計,十幾年前在慕尼黑音響展看到,就非常著迷,可是阻擋我詳細研究的原因,就是氣浮唱盤系統的傳統難題,還有相對昂貴的售價,可是這次試聽 Modi 與 Thor,看到 46 萬的參考售價,著實心癢難耐,黑膠一片又一片聽過去,越聽越是著迷。

Modi 唱盤的轉盤部分重量 7.5 公斤,可是因為空氣懸浮,撐起部分質量,大幅降低軸承的摩擦力,不過空氣軸承依然要講究超高精度,Bergmann 強調所有零件盡可能自家製造,在丹麥 Hobro 的工廠裡,Bergmann 擁有 2 軸與 3 軸精密 CNC 加工機具,假如需要更高階的 5 軸 CNC,則在附近的協力工廠完成,另一項需要外包的工序,就是陽極處理,因為歐洲環保要求高,必須交給合乎法規標準的協力廠處理。


轉動精密度誤差僅 0.03%

Modi 唱盤的轉盤部分,採用航太鋁合金,搭配 3 mm 厚的軟質聚乙烯墊,底座則是複合材料 CNC 車製,底部採用三點支撐,有三個大尺寸的腳墊。

皮帶驅動的 Modi,採用直流測速馬達,以高精度馬達控制電路控制,可以達到極低的轉速飄移,讓 Modi 維持最精確的 33 轉與 45 轉,以近乎恆定的轉速工作,Bergmann 原廠資料顯示,他們以 Bruel & Kjaer 儀器測量,Modi 的轉速飄移低於 0.003%。

如果從 Modi 底部看過去,在三個腳墊之外,底部還有一個比較淺的圓柱體,這裡擺放馬達,為了讓馬達不影響唱盤,內部有海綿橡膠隔離層,做為抑振處理。


可用傳統唱臂,也可玩雙唱臂

此外,Modi 可以搭配兩支唱臂,而且不限於 Bergmann 自家氣浮正切唱臂。您只需要按照唱臂的規格,選用合適的唱臂座,9 吋或 12 吋唱臂都可以搭配,也可以用一支 Bergmann 自家氣浮正切唱臂,外加一支傳統支軸唱臂。

Modi 與 Thor 的搭配,可能是 Bergmann 最主力的產品組合,因為更平價的 Magne,沒有 Modi 可以搭配兩支唱壁的彈性,而往上走的 Galder 與 Odin,價格又比 Modi 與 Thor 高了一大截,當我聽到代理商講的參考售價,盤加臂(含空氣幫浦)總共 46 萬,真是越聽下去,越要發揮忍功!

如果您有機會近距離欣賞 Modi 與 Thor,請好好用眼睛細細端詳,真是精密加工的工業藝術品啊!黑色與銀色的對比走包浩斯風格,而唱臂與唱盤的比例,視覺上顯得相當均衡,真是百看不厭的丹麥設計。


正切唱臂完全沒有巡軌誤差

再來看 Thor 唱臂,正切唱臂的工作模式,與刻片機相同,理論上完全沒有巡軌誤差(tracking error),這是傳統直臂、J 型或 S 型唱臂都沒有的技術特點,可是唱臂移動的摩擦力是技術難題,許多廠家採用石英軌道搭配高精度滑車,但是以摩擦力來說,都比不上空氣懸浮,所以,氣浮正切唱臂是理論上最好的唱臂。

理論上最好,實際上怎麼做得好?難題很多,譬如唱臂管的出氣口,要開多大才有足夠的浮力,把唱臂撐起來,出氣口如何抑制氣流噪訊?這些都是 Bergmann 必須研究的課題,都是研發成本。


雙重碳纖維臂管內加阻尼

Thor 唱臂採用鋁合金與碳纖維,唱臂管是雙重碳纖維結構,內部加上阻尼,配重錘與唱臂管分離,可以降低唱臂總體質量,其巧思是利用三條橡膠線,將配重錘與唱臂管「解耦和」,內部配線採使用純銅里茲線,直接連接輸出的 DIN 端子,減少類比訊號額外的接點,降低訊號衰減。

此外,Thor 的唱頭蓋,採用實心鋁合金一體車製,確保最高的剛性,而且與碳纖維唱臂管連接時,沒有任何鎖定物件,避免這些可旋轉或移動的零件,影響唱頭蓋的剛性與精確度,假如需要調整方位角,但唱頭蓋不能旋轉,可以增加墊片,或是調整固定唱頭的螺絲,藉此調整方位角。


操作很簡單

關於 Modi 與 Thor 氣浮黑膠唱臂系統,技術部分大概聊到這裡,該來講總編玩的體驗了。先不講聲音,先講使用,操作真是簡單,空氣壓縮幫浦上電開機,只需按一下 Modi 面板上方的轉速按鍵,左邊是 33 轉,右邊是 45 轉,啟動 Modi。

這時候唱盤還不會轉動,而是先啟動氣浮,不過 Modi 的空氣壓縮幫浦實在很小聲,第一下會心生懷疑,究竟唱盤有沒有浮起來?您就知道 Bergmann 的空氣壓縮幫浦工作時有多安靜。

接下來再按轉速按鍵一下,Modi 就會開始轉動,轉動頗為緩慢,代表馬達扭力相對較小,我會幫 Modi 助跑一下,比較快到達 33 1/3 轉(或 45 轉)。

下一步就是把 Thor 唱臂管移動到打算播放的音軌,轉動唱臂旁邊的舉臂器,讓碳纖維唱臂緩緩向下落,唱針接觸唱片,Modi 與 Thor 就開始快樂地唱歌了。


「絕對水平」非常重要

因為總編沒真的自己玩過氣浮唱盤/氣浮唱臂黑膠系統,只有看前輩玩過,第一次動手玩,才知道趣味在哪裡。這裡也感謝代理商藝聲協助設定,讓我一點一點地解惑。

安裝與設定 Modi 唱盤/Thor 唱臂,最重要的事情是「水平」,把 Modi/Thor 擺在 MYSTJ 音響架最上面一層,要用木工的水平儀,設定好「絕對水平」,尤其是 Thor 唱臂,剛開始的時候,水平只差 1%,Thor 唱臂就會一路衝到內圈,完全不停,代表 Thor 唱臂幾乎沒有摩擦力,只要水平跑掉一點點,地心引力就會牽引唱臂,沒辦法正常工作,還好 MYSTJ 音響架可以調整水平,只要水平調整正確,Modi/Thor 就會正常工作。

調整好水平,只需設定針壓與 VTA,代理商搭配了 Dynavector DRT XV-1s MC 唱頭,磁力引擎搭配 ALNICO 磁鐵,屬於低輸出 MC 唱頭,輸出電平 0.3 mV,建議針壓 1.8~2.2 克,試聽時設定 2 克,取中間值。

輸出 0.3 mV 的 DRT XV-1s,對 EAR 868P 的唱頭放大來說,稍微小了一點,不過還算交代得過去,代理商還一併送來高階 Argento 銀唱臂線,中高頻音色的光澤很漂亮。


舉臂器要放好放滿

在講 Modi/Thor 的聲音表現之前,有件事情要提醒,就是 Thor 的舉臂器,在唱臂右方的銀色旋鈕,想前旋轉,舉起唱臂,向後旋轉,放下唱臂,重點來了,放下唱臂時請注意要轉到底,不要讓舉臂器的底部接觸唱臂,這樣會讓唱針無法完全接觸唱片,針壓不對,聲音也會聽起來不正常。

在聽 Modi/Thor 之前,曾經幻想過,氣浮唱盤可能聽起來很通透,可是少了點肉,畢竟空氣撐起轉盤,質量降低,可能會變瘦,實際試聽,就知道光用想像的音色,保證有偏差,Modi/Thor 的中頻段厚度,幾乎可以與編輯部的 Linn LP12 Klimax 相提並論,而上下兩端的延伸與開闊感,甚至還更勝一籌,假如說 LP12 Klimax 還有哪裡勝出,可能是歷史堆疊的品牌高度吧!

再者,LP12 Klimax 搭配專用的唱頭放大器,而我聽 Modi/Thor 的時候,用的是 868P 的唱頭放大,假如幫 Modi/Thor 搭配增益更高、更匹配的唱頭放大,我想 LP12 Klimax 未必佔得了贏面,更何況,Modi/Thor 加起來,可能只有 LP12 Klimax 的 1/3 價,您說,我聽 Modi/Thor 的時候,不會覺得很興奮,很有衝動想買嗎?


讓人想一直聽下去的美感

聽 Modi/Thor 的過程,是溫習諸多唱片的過程,而且,我很少換片,大概都是整面聽完,因為太舒服、太好聽了,Modi/Thor 的音色是通透、流暢、自然的類比味,唱針一上去,就一路聽到唱片結束,意猶未竟。

來,從簡單的聽起,聽羅斯托波維奇拉奏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大提琴凝聚在音場中央,同時拉出開闊的空間感,羅斯托波維奇是在一座鄉間教堂,錄製整套唱片,所以除了凝聚的琴音之外,還要聽得見音符尾韻的空間殘響,那才更能接近錄音的樣貌,Modi/Thor 把大提琴的輕重緩急、強弱對比,鮮活地呈現。


幾乎聽不到空氣幫浦的噪音

當然,有很多功勞也來自 Dynavector MC 唱頭,不過 Modi/Thor 擁有極低的噪訊,加上「聽不見空氣壓縮幫浦」的聲音,去除了傳統玩氣浮黑膠系統的麻煩,除了正切臂的使用習慣不同之外,其他玩起來幾乎與傳統黑膠唱盤,一模一樣。

聽張現代錄音,換 Katja Werker 上唱,聽她在德國老虎魚錄音室的現場「Contact Myself」,Modi/Thor 呈現溫暖又通透的錄音場景,鋼弦吉他彈奏,Katja Werker 自彈自唱,旁邊另一把鋼弦吉他彈奏分解和弦,背後有低音貝斯居中鋪底,錄音現場的樣貌,鮮活姿態之外,中頻段溫暖的厚度,對比鋼弦吉他的清脆聲響,不知不覺,一首又一首聽過去,聽玩「Music Is The Only Language」,直到 A 面最後一軌「Carried the Cross」,唱針唱到最後面,我才起身換片。

我想,這就是聽 Modi/Thor 的魅力,熟悉的唱片,重現溫暖又流暢的聲線,聽音樂的心情跟著安靜下來,專心地把唱片聽完,才想起來要換片了,這是聽類比黑膠更勝數位的迷人之處,而 Modi/Thor 確實擁有這種讓人用寧靜的心情,享受每一張黑膠的類比魅力。



「The Original Debut」重現歷史感

聽 Modi/Thor 的過程,可不都是「溫古知新」,拿出音響展在 38 度 C 得到的戰利品,聽 Bob Dylan 與 Joan Baez 重新發行的「The Original Debut Album」,聽 Bob Dylan,鋼弦吉他刷著和弦,自彈自唱,老類比錄音時代的粗礪感,還有 Bob Dylan 帶著草根氣息的煙燻嗓音,唱著「You're No Good」、「Talk'in New York」,老錄音,聽得不是發燒,而是情懷。

那是美國社會在越戰時期的躁動,從 Modi/Thor 上面溫習 Bob Dylan,我想的不是 Modi/Thor 的性能有多好,而是想像在越戰時期的美國社會,草根搖滾如何帶動著社會議題,這種音樂與社會運動的結合,到了現代,依然有強烈的連接,像是「太陽花學運」時唱的「島嶼天光」。

聽 Joan Baez 也是如此,1960 年發行的第一張專輯,剛好在越戰中間,自彈自唱的民謠風,最重要的兩首歌,要算「House of Rising Sun」與「Donna Donna」,這兩首都是學吉他必彈的歌,Modi/Thor 呈現了六十年代的類比風味,一把吉他,Joan Baez 唱起憂鬱的小調,「House of Rising Sun」在 Bob Dylan 首張專輯也有唱,兩個人的味道完全不同,卻都同樣感人。

卡拉絲可聽得入戲

換歌劇上場,選卡拉絲「Maria Callas Remasterd」,聽歌劇「托斯卡」詠嘆調「為了藝術為了愛」,卡拉絲的人生歷練,唱起托斯卡敢愛敢恨的個性,非常傳神,用 Modi/Thor 來聽「為了藝術為了愛」,卡拉絲嗓音的張力,顯得更為濃郁、更為集中,更富有感染力,讓人聽得入迷、聽得入戲。

當然,接下來卡拉絲唱起哀怨的「蝴蝶夫人」,唱「美好的一天」,蝴蝶柔弱的個性,似乎不太適合卡拉絲,怨天尤人卻又逆來順受的情感,卡拉絲唱得強烈了些,個性剛強了些,Modi/Thor 把轉折處的細微情感,刻畫得很濃,一甲子以前的單聲道錄音,轉為立體聲,彷彿將卡拉絲的歌聲情感,描繪得更清晰、真實。

寧靜的音樂背景帶出自然的類比音場

Modi/Thor 擁有寧靜的音樂背景,還有寬闊的音場刻畫,聽穆特、馬友友與巴倫波因合作的「貝多芬三重協奏曲」,除了自然寬闊的音場之外,厚實的中頻與濃郁的類比味,帶出聆聽黑膠的趣味,第一樂章由樂團鋪陳主題,Modi/Thor 勾勒出舒服又寬闊的音場,弦樂群與木管群的層次漂亮。

隨後是大提琴獨奏第一主題,小提琴接手,最後鋼琴反覆,樂團與另外兩件樂器鋪底呼應,Modi/Thor 呈現有份量且自然流暢的管弦交響,而且,其類比味幾乎與 LP12 Klimax 不相上下,您就知道 Modi/Thor 有多迷人。

我必須說,Modi/Thor 濃郁的類比味,是這套氣浮黑膠系統最迷人之處,這與我試聽之前的想像不同,我以為氣浮黑膠系統的解析會更強,但是完全相反,我聽到的是無比流暢、通透、自然的類比味,而且聽感幾乎與參考盤 LP12 Klimax,幾乎平起平坐,讓我幾次問編輯部,要不要把 Modi/Thor 買下來當參考?

幾乎拼過自家參考黑膠唱盤

總編有忍住嗎?有,因為畢竟有了 LP12 Klimax,既生瑜,何生亮,但是 Modi/Thor 的確讓 LP12 Klimax 捏了一把冷汗,幾乎要拼贏了,但人家的價格,卻只有 1/3,客倌評評理,Modi/Thor 有輸嗎?








器材規格

Bergmann Modi 氣浮唱盤
型式:氣浮黑膠唱盤
軸承:空氣軸承
唱臂:可支援正切唱臂與傳統唱臂
唱臂安裝數量:最多 2 支
轉速:33/45
轉盤重量:7.5 公斤
尺寸:395 x 460 x 124 mm
唱盤總重量:17.5 公斤
空氣壓縮幫浦尺寸: 355 x 195 x 107 mm、重量 7.8 公斤


Thor 氣浮正切唱臂
型式:氣浮正切唱臂
材料:碳纖維、鋁合金
調整:VTA、Overhang、Leveling、Tracking Force
內部配線:純銅里茲線
有效質量:12 g
尺寸 87 x 285 x252 mm
重量: 5.7 公斤

參考售價:46 萬(Modi + Thor)

代理商:藝聲
電話:(02)2391-7999
網址:http://www.soundart.com.tw/
原廠網站:https://bergmannaudio.com/

廣告
[新聞] 處處可見 Hi-End 設計-Matrix Audio MP-1 旗艦前級擴大機
Matrix Audio 以數位器材起家,再擴及串流播放和類比放大,截至目前已發展出不同等級的完整系列產品,其中以 M 系列為首,包括 MS-1 旗艦串流播放機 MA-1 旗艦後級,以及本次要介紹的 MP-1 旗艦前...《 全文

[試聽報告] 花錢花得歡喜甘願-Ferrum Audio Wandla GoldenSound Edition DAC
對於波蘭 Ferrum Audio 而言,創意與技術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像是戴天楷先前評測過的 Wandla DAC,搭載了 HQPlayer 開發者 Signalyst 為其專門設計的數位濾波模式,並且具備超級完整的連...《 全文

[試聽報告] 今天起,請叫我喇叭專家-PS Audio Aspen FR10 落地喇叭
因為喇叭設計中有太多面向需要折衝取捨,要把喇叭做到面面俱到、盡善盡美,稱得上是一門藝術,或許正因為如此,生產了 50 年插電器材的 PS Audio 直到近期才終於推出喇叭產品 — Aspen 系列。...《 全文

[試聽報告] I2S 的時代由此展開-試聽 PS Audio AirLens 串流轉盤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試聽 Luxury & Precision EA4 真空管耳擴
當 U-Headphone 主編蔡承融把 Luxury & Precision EA4 真空管耳擴,交到我手上時,說是 Luxury & Precision 創立十週年推出的耳機擴大機,慚愧,人家走過十個年頭,總編卻是第一次見識,失禮了。... 《 全文

Cambridge EXN100 串流播放器
Cambridge 自從推出 Edge 旗艦系列後,有了許多前沿的指標技術,隨後所做的,我們都能想見,就是將旗艦技術下放,讓旗下產品也能雨露均霑。EX 系列目前推出了 EXN100 串流播放器和 EXA100 綜合...《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