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27發表,已被閱讀 6,080 分類:喇叭
Stein Music Highline Bobby M 落地喇叭 你喜歡怎麼聽音樂?你喜歡自己的音響往哪個方向調整?你喜歡風格強烈的?高音明亮的?低音厚重的?喜歡濃郁中頻?慣常用大音量聽音樂,換取強烈的衝擊感受?又或者,你喜歡音樂自然地散布在空間中,喜歡均衡的聲音?更傾向音樂聽起來是輕鬆的,是舒適的,非但不讓人熱血沸騰,反倒使人舒緩放鬆?當然,音響可以藉著搭配和調整,調出不同的味道,但一對喇叭仍舊有其特色或性格,一種為了貫徹設計師的理念,成展現出來的姿態和樣貌。你喜歡怎麼聽音樂?

德國的 Stein Music,他們家的喇叭,就是屬於後面那一類的。甚至,可以說,他們家的產品,包括各種調聲的道具與墊材,都傾向於把聲音帶往舒服的、舒適的、舒緩的一面,即便開大音量,音樂也不帶戾氣,不露兇相。

如果你這些年常跑音響展,本地代理商美德聲,經常展出 Stein 的 Highline Bobby 喇叭,即便是大件的 Bobby L,聲音聽起來也是輕鬆的。甚且,我曾在慕尼黑音響展 Stein Music 展房,領教過他們家的四件式旗艦 Topline Bob XL +,包括一對 Topline Bob XL喇叭,外加一對低音柱,高 229 公分,號角直徑有 75 公分。但是,這樣的大喇叭,在大音量播放下,細節資訊豐富,兩端延伸平坦,音像龐大清楚,重要的是,聲音是輕鬆的,坐在展房裡聽音樂,一點不覺得有壓力。

你喜歡這樣聽音樂嗎?Stein Music 就是這個樣子。Stein Highline Bobby M 也是這個樣子。

(圖片取自 Stein Music 原廠)

模組化設計,讓用家可以逐步升級

不要看到型號就覺得困擾,又不是買衣服,哪來什麼 S、M、L、XL?又是這個line那個line的,搞不清楚。很簡單,Stein 喇叭就兩個系列,旗艦是「頂級系列」—Topline,其他的則是「高階系列」—Highline。頂級的、旗艦的 Topline,直呼其名叫 Bob,較低一階的 Highline,改喚暱稱叫 Bobby。尺寸大小,就看後面跟著的 S、M、L、XL,越大,當然喇叭就越大,也越高級。

Highline Bobby 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採取模組化設計,這對製造商來說是好的,備料備貨都單純。對消費者也好,留下了可預期的升級機會;如果喜歡 Highline Bobby,但是剛開始預算有限,或空間不足,可以先買 Bobby S,那可視為一對高音帶著號角的書架喇叭;日後有了空間,或預算有了,還可就客觀條件和自身需求,添購低音柱,買一對放在 Booby S 下面,就成了 Bobby M,再買一對疊上面,就成了 Booby L。這樣說起來,代理商進貨也方便,又多一個好處。


之前我曾去美德聲的試聽室,聽搭配上下各一截低音柱的 Bobby L,那次更刷新了我對 Stein 喇叭的印象。美德聲試聽室條件不好,一邊有玻璃門,隔間也是矽酸鈣板,再加上空間狹小,怎麼看,都不該擺上大系統。但是,美德聲硬是把那裡調成可以用 Bobby L 來聽音樂。一方面靠 Stein Music 的諧音機、擾磁器等各種調音配件,一方面也藉由代理商陳先生的悉心調整,讓人在那個看似條件惡劣的空間裡,聽見富於有機美感的聲音,放起美德聲陳先生喜愛的古典音樂,每一張唱片都韻味迷人。這次不用跑代理商試聽室,他們直接把喇叭送來,且跟我上次聽的不一樣,這次是僅包含下方一截低音柱的 Bobby M。

(圖片取自 Stein Music 原廠)

不用壓縮驅動器的號角高音

由於是模組化設計,Boddy M 的模組化組件,其設計和規格其實和 Bobby L 相同;在此就不一一詳述。但有幾個設計特點,倒是值得強調。首先,Stein 喇叭雖然高音採用號角設計,原廠卻不使用傳統號角的壓縮驅動器,用的卻是一般的軟半球高音。原廠的理由很簡單,他們認為壓縮驅動器的聲音比較銳利,與 Stein 所要追求的聲音美感背道而馳;因此他們寧願採用一般的軟半球高音。


喇叭箱內不用吸音材料,創造出開放式障板的聲音

其次,Stein Highline 喇叭箱體內部不使用吸音材料,這能騰出更多箱內容積。但怎麼處理單體的背波呢?Stein 做了兩個設計,一個是加厚背板到4公分,比前障版還厚:一個則是設計成前窄後寬的箱體,前後寬度比例則經過計算而得出最佳比值。藉此,他們得以在不置入任何吸音材下,卻克服箱內駐波的問題。原廠表示,不使用吸音材料,可以讓聲音能量更完整,且讓 Highline Bobby 系列的喇叭,明明是低音反射式的箱體,卻有著開放式障板的聽感。

專屬胡桃木腳墊

再者,書架模組 Booby S 的底部,有三個特別設計的胡桃木材質腳墊,低音柱 Bobby Bass Extension 也配備同樣的腳墊。一般喇叭多是用金屬腳錐隔離,但 Stein 卻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自家的 SuperNatural Plus 避震腳墊,以不同木頭圓盤,結合陶瓷管而成,一組三顆可以承重 150 公斤。美德聲在自家試聽室以及音響展房就曾加上 SuperNatural Plus 腳墊。雖然 Highline Bobby 的喇叭不是直接安上 SuperNatural Plus,但仍是承襲相同概念的木頭腳墊。Booby S 下方有三顆,Bobby Bass Extension 低音柱下也有三顆。原廠表示,這胡桃木腳墊有助於聲音更透明也更自然。


分音器可調設計

另外,每個人聆聽空間不同,搭配器材不同,聲音偏好不同,為了適應用家的環境與習慣,Stein 在 Bobby S 書架喇叭採取了可調式分音器的設計。在兩組 WBT 喇叭端子上方有兩個搖頭撥桿,左邊是「Slope」,也就是分頻滾降的斜率,右邊是「Level」,則是高音量感。原廠的預設是「左上右下」,「Slope」往上,則高音和中低音工作頻率重疊較少,往下則重疊較多;「Level」往下則高音量感正常,往上則可些微增量。這個設計,也提供了使用上的彈性,以及聲音的可塑空間。


調音手法藏於細節裡

還有,Stein 長於調音,旗下多有調音道具。不只可見於那個喇叭腳墊,還有許多細節可查。例如,每個單體下方都有一小段看似貼紙的東西,千萬不要以為那是多餘的而撕掉它,那是Stein自家推出的 E-Pads Plus。E-Pads Plus 看起來就像貼紙,其實材料本身有學問,內含特殊配方的金屬成分,可以吸收電磁波,並控制器材表面的微弱震動。不但外面有,裡面也有,在箱內特殊部位,包括分音器上,也有E-Pads Plus。並且,高音和低音的單體振膜上,都塗上了 Stein Music 的 Maestro調音漆,這也是 Holger Stein 的不傳之祕,理論很簡單,就是透過這個天然的 resin 塗料,去調諧物體的諧震,就像小提琴上的漆料影響音色一樣。這些都是 Stein 喇叭上的容易被忽略,卻手法獨到精心調理。


以美德聲試聽的經驗為參考

我在 U-Audio 的試聽室,以三套擴大機搭配 Bobby M。一個是 Trigon Exxceed,一個是 Accuphase E-5000,這兩台都是綜合擴大機;前者取其與 Stein Music 同為德國品牌,後者取其在售價與等級上與 Booby M 更相匹配,且同樣以高音樂性著稱。另外,也以 EAR Yoshino 的 868 前級與 509 MK2 單聲道後級來搭 Booby M,這套組合則重在探求以真空管機驅動的效果。一路聽下來,我認為 Bobby M 這對喇叭沒有什麼明確的僻性,聲音自然而寬鬆,搭配任何擴大機都有相當的音樂性,很容易就把人帶到音樂裡。它的寬鬆,讓音樂顯出相當的活生感;它的自然,讓聲音素顏以現;聲音的質地與紋理,以一種透明的、素淨的、清晰的方式展現出來。

我沒有找到任何原廠關於 Bobby M 擺位的建議,因此就照自己的聽感,邊聽邊調。起初,以較窄間距,正面朝前的方式來擺;這是我先前在代理商美德聲那裡聽 Bobby L 的擺法。可是,或許沒有 Stein Music 的諧音機助陣,喇叭間距近,讓聲音太濃,兩端比較突出,聲音並不耐聽。這跟我在美德聲自家試聽室,以及音響展房聽見的並不一致。既然有經驗可為參考,我就試著朝那個印象慢慢靠攏。看得見的位置不是絕對的,曾經聽見過的聲音,才足以為參考。我試著把喇叭間距,一點一點拉開,直到2米左右,再配合內傾微調。得出一個既有清晰細節的音像,又有開闊寬大的音場,還顯出寬鬆活生的聲音,原本鬱積的低頻上段也得以舒展開來。這是我喜歡的聲音,而這自然又輕鬆的聲音,正符合我對 Stein 喇叭的印象。

聲音細緻,明亮且色彩豐富,卻全無刮耳刺激

我不細述搭配不同擴大機時的風貌,那是擴大機帶來的,而非屬 Highline Bobby M 的特性,僅就聽感作綜合性的描述。它的聲音細緻感出眾,且以一種明亮而色彩豐富的姿態重播音樂,卻不帶來刮耳刺激的困擾。聽 Kyung Wha Chung 和 Kevin Kenner 合作的「Beau Soir」專輯,佛瑞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情感豐沛,小提琴富於歌唱性地演奏,時而拔起的琴音,帶著力道、施展情緒。從 Bobby M 聽見的琴音,聲線清晰,質地鮮明,而且音樂畫面透明活生,小提琴與鋼琴之間既像對話,又像共舞,交相輝映,相映成趣。音樂是明亮的,是活潑的,聲音帶著一絲絲尾韻,有時甚至感覺有股嬌嗲的味道。單是這張簡單的小提琴奏鳴曲專輯,就足以道出 Stein Music 喇叭最迷人的一面,那種說不出來的自然感,以及輕鬆柔美的活生感,實在很容易把人帶入音樂之中,而忘記那些術語性的描述。


輕而易舉地讓人忘記音響,只聽見音樂

在聆賞表現色彩更豐富,形式更自由的德布西弦樂四重奏時,於 Stein Bobby M 聽來,這曲子實在精彩。充滿活力的第一樂章,由小提琴主導著展開主題,帶著狂野的、原始的氣質,不斷纏繞而昇上,步步進逼你的心坎。第二樂章開頭的撥奏與弓背擊弦,其聲響爽朗乾脆,為什麼我一直誇 Bobby M 的活生感好,這個樂章一放便知曉。號角會帶來音染嗎?我不知道 Bobby M 的號角會不會扭曲,因為我聽不出來。弦樂聲非常的自然,號角開口似乎僅放大了訊息。因此,我聽見了許多演奏時的微弱聲響及細節資訊,諸此種種,加在一起,就成了活生的畫面。第三樂章的速度放慢了,每一個音符也都被拉長了,每一個轉折都更清楚,也更富有表情。聽這裡德布西所經營的和聲,在狀似不和諧之間,卻又充滿和諧。拔高的琴音帶出深厚濃郁的情緒,大提琴一沉,故事中的傷感情懷就隨之被引導出來,展開的是一片幽靜的,深思的,帶著追憶的旋律。美啊!你會怕德布西這首弦樂四重奏嗎?怕聽不懂這種與古典形式迥異的連章樂曲形式嗎?忘掉那些,不要聽懂,就聽,就讓德布西的音樂觸動你。這就是 Stein Bobby M 喇叭所在做的事,不要再說什麼音響術語了,來聽,你聽見音樂了嗎?


開闊的舞台畫面,輕鬆開放且有層次地呈現出來

Stein Bobby M 足以撐起管弦樂團的場面,而那個輕鬆、開闊的舞台畫面,有種獨特的魅力。它不是去構築一個個清楚明確又立體飽滿的發聲體,卻是賦予一個個發聲體活的生命。前者,是一種美學,那能讓人在聽覺上充分享受;而後者,就是 Bobby M 所屬的,卻是一個挑撥你心弦的,訴求內在聯結的另一種美學。聽 Ivo Pogorelich 的鋼琴獨奏、Claudio Abbado 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時的 Pogorelich 未及而立,卻已然展現出他超齡的詮釋。在第一樂章發展部的探索,那種深刻的、沉思的、複雜的語彙,完全就是 Pogorelich 的風格。Bobby M 讓那些由鋼琴家精心雕琢出來的琴音,像是一朵朵綻開的花朵,又像是一顆顆墜落的水滴,散放芬芳,推動漣漪。那種美,愛音樂的,就懂。喜歡古典音樂的美德聲陳先生,難怪會這麼喜歡 Stein Music 的東西,會這麼愛他們的喇叭。

我這麼說,難道它只有播放古典音樂才好嗎?那倒未必,在播放其他類型的音樂,Bobby M 同樣在那個輕鬆的、自然的、開放的基礎上,展現了屬於 Stein Music 的聲音美學。只不過,我認為,在古典音樂重播時,這種走向,這種特質,尤其迷人,足以投許多古典音樂愛好者—包括我在內—之所好。


卓越的鮮活感,讓爵士現場活力四射

在播放爵士樂的時候,尤其是現場演出的專輯,Bobbt M 那出眾的活生感,可以毫不費力地讓你「看見」一個演出舞台。以 Hugh Masekela 的「Hope」專輯為例,「Uptownship」一曲開頭,便是位於後方的鼓組敲出有層次的節奏,爾後則加入小號,進而背景浮出風琴的演奏,小號和鼓組間的對話,讓主題逐步明朗,隨後音樂才熱烈地展開。用 Bobby M 聽這鼓聲,對一些追求緊緻、扎實、飽滿、強烈撞擊感的音響愛好者來說,這喇叭太斯文了。可是,Bobby M 的鼓聲是很清晰且鮮活的,沒有拖著一個尾巴,喬裝成壯碩的樣子,而是俐落且敏快地放送出每一個鼓點。至於那個鮮活的小號樂音,也帶著 Stein Music 的特有性格。透明的畫面中穿透出富有色彩且明亮的號聲,那種吹奏時的吐息與唇舌運動,箇中般般變化都可以聽見。有的喇叭,就是要給你扎實、扎實、再扎實的聲音,Stein Music 的喇叭,就我聽過的每一對—包括 Bobby M—來說 ,都在相對的另一方。


以自己的腔調,唱出有張力的「Live and Let Die」

爵士現場要的是活力四射,流行和搖滾的錄音室專輯,重播時難道就沒有活力了嗎?沒有活力的搖滾樂,能聽嗎?其實這就看你要的是什麼,如前所言,你若要的是扎實的、棉厚的、有重量的聲音,透過器材搭配和喇叭擺位,Bobby M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呈現如此樣貌。但我認為這不是它最大的本事,Stein Highline Bobby M 的聲音更傾向於活生的、輕鬆的、開放的一面。如果你也有一個開放的心胸,拿它來聽 Guns’N Roses,你會聽到另一種洋溢的熱情。以「Live and Let Die」一曲為例,這首 007 電影主題曲,在 Guns’N Roses 翻唱之後,儼然成了他們的招牌歌曲之一。為什麼呢?當 Axl Rose 那略緊而壓抑的 solo 一出來,你就懂得了。並且我還要說,如果你聽見 Stein 的 Bobby M 所放出那質地細膩鮮活的聲嗓,接續後面衝出來那由電吉他與鼓組、貝斯、鍵盤所構築起來爆炸性的樂聲,那強烈對比所拉開的張力,你就知道那種「Stein 喇叭只能放古典」的想法實屬誤會和偏見。論聲音的厚重,一旁的 Wilson Audio Alexia 2 會更厚實飽滿有重量,聲音的能量感也更豐沛,甚至連 Dynaudio Contour 60 的衝擊感也會更強烈一點,但是,Bobby M 有它表現 Guns’N Roses 的手法,有它唱「Live and Let Die」的腔調。


教人浸淫於音樂而樂此不疲

我很享受這段有 Stein Highline Bobby M 喇叭的陪伴。這是一對不難調整,也不難驅動的喇叭。它的音樂性很好,好到足以讓你忘掉用那些音響術語去形容它的聲音,只想聽音樂,一首接著一首,再接著一首。對於追求音響性表現的用家,Bobby M 可能讓人以為平淡了些;但對於追求自然與純粹的愛樂者而言,它那輕鬆的、開放的的聲音,讓你可以長時間聆聽,忘卻世俗之紛飛議論,浸淫於音樂而樂此不疲。

器材規格

型式:模組化 4 單體 3 音路落地喇叭
組成:HighLine Bobby S + HighLine Bass Extension 低音柱 x2

HighLine Bobby S
單體:25mm軟半球高音 x 1(號角形式)、150mm 低音 x 1
頻率響應:45Hz - 24800Hz (-3dB)
靈敏度:88dB
阻抗:4 歐姆
分頻點:2400Hz
尺寸:395 x 280 x 290mm (H x W x D)

HighLine Bass Extension 低音柱
單體:150mm 低音 x 2(一聲道兩組)
低頻延伸:34Hz
靈敏度:89dB
阻抗:4 歐姆
尺寸:620 x 280 x 290 mm (H x W x D)

Stein HighLine Bobby S 售價:500,000 元
HighLine Bass Extension 低音柱 售價:350,000 元

進口總代理:美德聲
電話: 02-2365-1968
網址:madisonaudio531.com
FB粉絲頁:www.facebook.com/madisonaudio

廣告
[試聽報告] 好聽得不著痕跡-PranaWire DEVA RCA 訊號線
PranaWire 來自美國,屬於美國 The Lotus Group 公司旗下,該公司除了代理引進其他國家的音響品牌,例如 Oyaide、Acoustic Revive、Origin Live、Acrolink…等,本身也生產製造音響,並擁有自己的品牌,像是 PranaWire 銀箔線材、Granada 開放式...《 全文

[試聽報告] 無需金耳朵也可察當中變化-Stein Music Q5 電源整磁器
德國 人Holger Stein 所創立的 Stein Music,四十年來,推出了許多的產品,其中不乏一些極其有趣的東西。例如,他們的 Harmonizer 諧音機,就很特別,透過兩台或四台諧音機,配上專屬的調音塊,可以提升音樂播放的臨場感。又如他們的 E-Pads ...《 全文

[試聽報告] 為音樂的活生感加分-Stein Music InLine 擾磁端子
這是什麼東西?轉接端子?不是,InLine 是德國 Stein Music 專利擾磁技術加身的音響調音道具,區分 XLR 與 RCA 版本,等於所有類比輸入端子都可以使用。德國 Stein Music 從調音器材起家,這些年發展得很快,不光是音響周邊配件,也推出擴大...《 全文

[試聽報告] 明說音樂的韻味神情-Stein Music Matrix Silver喇叭線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