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3發表,已被閱讀 14,708 分類:綜合擴大機
試聽 Pass INT-25 綜合擴大機 INT-25 是美國 Pass 入門款綜合擴大機,僅有 25 瓦輸出功率,可能很多人看到功率這麼小的綜合擴大機,就已經沒興趣了,可是,小功率晶體機卻是 Pass 揚名立萬的基礎,當年 Aleph 系列以純 A 類放大線路闖蕩江湖,就是從小功率起家,而 INT-25 這「純 A 類 25 瓦」,彷彿遙向二十多年前的 Aleph 致敬。

彷彿像 Aleph 致敬

當年 Aleph 有個外號,叫做「鐵板燒」,意思是說工作溫度很高,燙到機箱表面可以煎熟荷包蛋,那 INT-25 呢?差不多,當它熱足身子施展音樂魅力的時候,就是那麼燙,像極了當年的 Aleph,可是 INT-25 穿上了現代 Pass 的機箱,長相斯文許多,不像當年 Aleph 有如黑武士的工業風格。

目前 Pass 主力器材依然是後級,尤其是單聲道後級,總共有六款 Class A 單聲道後級與兩款 Class AB 單聲道後級,立體聲後級反而少,Class A 有 XA30.8 與 XA25 兩款,Class AB 則有 X350.8、X250.8 與 X150.8 三款,加起來總共五款,至於綜合擴大機更少,總共只有三款,分別是 INT-250、INT-60 與這次試聽的 INT-25。

與 INT-25 血緣關係最近的後級,就是 XA25,這兩部器材共同之處,就是「唯二」沒有圓形藍色表頭的 Pass 器材,原因不難推敲,一是為了節省成本,藍色功率表頭雖然好看,但是畢竟與聲音表現無關,可以捨去,另一個原因是 INT-25 與 XA25 的機箱尺寸比較小,比例上不容易容納藍色表頭,勢必要省略,而省下來的成本則反映在售價上面,讓 INT-25 與 XA25 具備相對親民的價格。


碩果僅存的美國音響大師之一

Nelson Pass 可說是少數走過美國 Hi End 萌芽到興盛時代,碩果僅存的大師級人物,他的成名作品是 Threshold 800A 後級,率先提出動態 A 類放大,爾後在 1991 年成立 Pass Labs,至今依然站在第一線。像 Nelson Pass 這樣,依然在自己名號公司奮戰的大師,大概只剩下 Jeff Rowland,另一位碩果僅存的大師 Dan D'Agostino,則是離開自己創立的 Krell,另起 D'Agostino 爐灶,把美國 Hi End 的爐火燒得更旺。

Pass 現在的產品線,大概兵分三路,一是電源分離的 Xs 系列,然後是 Class A 放大的 XA 系列,再來就是大功率 Class AB 的 X 系列,而三部綜合擴大機,則是後級加上前級線路的延伸,X250.8 衍生出 INT-250,XA60.8 衍生出 INT-60,至於 INT-25,就是以 XA25 為基礎,加上 INT-250 與 INT-60 前級線路的「簡化版」。簡化在哪裡?輸入端子變少了,取消 XLR,僅有 3 組 RCA。


減法設計的哲學

這種「減法設計」的哲學,在 INT-25 上面處處可見,務求簡單就是美,用更簡單的增益放大級,可以提升線路的反應速度與工作穩定性,而且以較低的電壓放大,則可以設定更高的偏壓,讓放大線路處於純粹的 Class A 的工作狀態。當然,這個簡潔的純 A 類放大線路,犧牲的是輸出功率,假如您需要更大的輸出功率,Pass 有很多後級供您挑選,可是您要付出好幾倍的價格才能擁有。

千萬不要小看 INT-25 的 25 瓦輸出功率,雖然輸出標示僅有 25 瓦,可是 Pass 選用一對工業等級 MOSFET 功率晶體,輸出峰值為 700 瓦,最大電流輸出高達 40 安培,卻僅僅萃取出 25 瓦功率,可見 INT-25 就算全功率輸出,MOSFET 晶體根本處於輕輕鬆鬆的工作狀態,而使用一對功率晶體,取代多顆小功率晶體的設計,則減少了零件配對誤差的問題。

INT-25 的減法設計,還包括取消放大線路與喇叭端子之間的電阻,等於讓功率晶體直接去推喇叭,這樣不僅可以去除電阻本身的染色,失真更低,而且阻尼因數也提升,讓 INT-25 對喇叭的控制力更好,這項設計與 XA25 後級相同,只不過 INT-25 多了前級放大線路。


NOS FET 獨家珍藏零件

INT-25 的前級承襲 INT-250 與 INT-60,但輸入端子略為簡化,前級放大採電流回授放大(Current Feedback Amplification,CFA),以共源模式設定,前級放大元件只用了兩對 FET,而且是 Pass 珍藏的 NOS FET。好吧,這又是原廠的大絕招了,就算您抄得到 FET 零件的型號,也買不到同一個批號,絕對是獨門配方。

其實,Nelson Pass 根本不怕您抄,甚至還鼓勵 DIY,他在 1998 年成立 First Watt,大方地公開各種設計線路,甚至提供 DIY 套件,就是告訴您,廠機不光是研發線路,製造的品質更是關鍵,從零件的採購、配對、選用、製作,都是造就好聲的細節,原廠賣的可不光是電子零件,而是將這些零件組合起來的有機體。


方便黑膠玩家的 Mute 靜音功能

如果您印象中的 Pass 擴大機,都是又大又重,代表您是音響行家,懂得 Pass 的門道,每次編輯部提到要試聽 Pass 後級,都先問誰可以幫忙搬機器,而不是問聽什麼型號,可是 INT-25 還好,51 磅的重量,說重不重,說輕也不輕,但一個人搬動並不困難。機器設計得非常簡潔,面板只有音量旋鈕與五個功能按鍵,由左至右分別是電源開關、三段輸入與靜音(Mute)。對於黑膠玩家來說,簡單的靜音功能,方便換片時消除唱針落片的爆音,數字螢幕則是音量顯示,00 代表無聲,每一格 1 dB 增減,最大 63 dB。

背板也做得簡單,三段輸入 RCA 鍍金端子,沒有 XLR,而且沒有 Pre Out,代表您只能把 INT-25 當作綜合擴大機使用,沒辦法做前級輸出。喇叭端子則是大尺寸的 Furutech,鎖定 Y 插可以輕鬆旋緊,後方還有電源實體開關,不過沒有 12V Trigger,代表自動控制系統要從面板的紅外線接收器設定。至於遙控器,Pass 多年來都是鋁合金公版設計,用在 INT-25 上面,有些功能無效,例如左右聲道平衡、Pass Thru、ext amp on、Tape 等等,只有音量控制、螢幕顯示(Display)、power與 mute有用。


音量數字要開的相對較大些

如果您認為 25 瓦不夠力,INT-25 肯定會讓您意外,剛開始我也覺得 25 瓦應該有限制,所以我先用 Dynaudio Coontour 60 來搭配,聽了一段時間,INT-25 根本不像 25 瓦的擴大機,感覺更像是 100 瓦的擴大機,只有音量的設定有些玄機。

INT-25 最大音量顯示數字是 63,假如以傳統旋鈕式音量控制來設想,12 點鐘大約落在 31~32 的中位數,可是實際上這個音量聽起來很小聲,至少要到 45 以上,聲音才會飽滿豐潤,我大多數以 50 的音量聆聽,甚至有時候遇到電平較小的 CD,還可以推上 60,幾乎全功率輸出。

雖然要把音量開得相對較大,感覺有點像是重踩油門操駕,可是 INT-25 這 25 瓦的推力卻是穩穩當當,就算我用接近全功率輸出,驅動 Contour 60,聽節奏強烈的 Michael Jackson,操到了猛爆的音量(幾乎可以損傷聽力的程度,我只敢試個幾秒鐘),25 瓦的 INT-25 居然沒有過載,音量很大,但硬是沒有破音,我想關鍵在於超額配置的功率晶體,能承受 700 瓦/ 40 安培的 MOSFET,居然只做出 25 瓦,就算全功率輸出,對耐壓 700 瓦的功率晶體來說,根本只是動動小指頭,穩妥妥地。


竟然可以推 Alexia 2

既然推 Contour 60 不成問題,我看一旁的 Wilson Audio Alexia 2 躍躍欲試,就換它上場了。INT-25 的表現如何?完全超出我的預期,如果 U-Audio 的試聽室不是這麼大,在小一點的空間用 INT-25 搭配 Alexia 2,其實不太容易聽出破綻,整體聲音的純度很高,音色溫暖,音場通透開闊。

不過 U-Audio 的試聽室相對較大(約莫二十坪),如果遇上管弦樂強奏樂段,低頻下段稍微有點抓不住,可是這已經超出我對 INT-25 的預期了。交替試聽兩對喇叭幾次,我決定以 Alexia 2 搭配來寫聽感,INT-25 夠格。

機器夠熱才是真正實力

使用 INT-25 的經驗,感覺很像真空管機,這是一部「慢熱」的機器,剛開機的時候聲音清透,略帶骨感,可是等機器夠熱了,溫暖、流暢、軟質的音色可真迷人,而 INT-25 之所以會讓我聯想到早年的 Aleph,就是機器很燙,用手去摸散熱片會燙手,而且整個機殼都帶著均勻熱度,連背板把手都會熱的情況,就是 INT-25 的合適工作溫度。所以我才會提醒,INT-25 最好不要塞到機櫃裡面,就怕散熱不足,我擺在音響架最上層,而且還開著冷氣的情況下,INT-25 的散熱片還會燙手,您就知道它多需要空間去釋放熱量了。

所以,試聽 INT-25 的時候,我總是一上班就先開機,讓 INT-25 熱身一個小時之後再聽。原廠說明書建議盡可能不要關機,就是希望能讓 INT-25 隨時維持在最佳工作溫度,可是純 A 類長期不關機,實在有點令人擔心,可能提早讓電子零件老化,不妨把 INT-25 當作真空管機來玩,每天開機之後,就不要關機,直到準備休息,不聽音樂了再關,維持每天一次開關的循環。

有真空管味的晶體機

在音色的表現上,INT-25 雖是晶體機,中高頻段的溫暖色調,柔和醇美,很有真空管雞的味道,中低頻量感充沛,但不是猛爆的走向,而是帶著柔軟的質地,呈現聆聽的輕鬆感。像是德國老虎魚的「The Stockfisch DMM-CD/SACD Vol.1」,Chris Jones 的「No Sanctuary Here」,開場就是深沈的低頻,INT-25 把電貝斯輕鬆地鋪陳,量感足,卻不是猛爆的類型,而是渾厚圓融的模樣,中高頻段則有著足夠的力度,撐開音樂的氣勢,音像凝聚而龐大,有著晶體機的解析力,同時帶著宛如真空管的暖色調。

換到第六軌 Sara K. 現場錄音「Stop Those Bells」,Slide 吉他的清脆聲響,鮮明亮麗的音色對比,呈現明亮爽朗的晶體色調。我想說 INT-25 是帶著真空管暖意的晶體綜擴,它的音色在中低頻段帶著鬆軟的質地,類似真空管的 Q 彈,可是在中高頻段的解析力與音像線條刻畫,又有晶體機的清晰通透。

像是聽 Eva Cassidy「Live At Blues Alley」,聽「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INT-25 中高頻的通透解析,在前奏的電吉他 Solo 當中,夾雜著細微酒杯碰撞的聲響,而 Eva Cassidy 的歌聲清甜地迴盪在音場中央,等電貝斯加入之後,整個舞台鋪陳開來,電貝斯的聲線清晰,飽滿的音符顆粒感,讓人根本無法想像,這竟然是一部只有 25 瓦輸出功率的綜合擴大機,電貝斯的指法變化,粒粒分明,與 Eva Cassidy 亮麗的嗓音對比。

吸引人專注聆聽的音色

我很快地就忘了擴大機的存在,專注在音樂上面,Eva Cassidy 專注投入的歌聲情感,還有樂團奮力回應主唱的樣貌,爵士鼓越打越激烈,鋼琴與電吉他的和弦越墊越厚,直到頂點時落下,Eva Cassidy 輕柔的歌聲讓音樂落底,直到掌聲響起。INT-25 讓人著迷之處,是傳遞音樂的情緒的感染力。

您還在意 INT-25 僅有 25 瓦輸出,生怕不夠力?用 INT-25 來推 Alexia 2,確實有種小引擎拖大車的疑慮,可是這是帳面上的數據,實際搭配起來,INT-25 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能維持 Alexia 2 的均衡感,聲線相當流暢,就算音樂發展到爆棚樂段,我以為 INT-25 會軟腳投降,實際上卻總是圓融地輕騎過關,驅動力遠超過我對 25 瓦的想像。我認為在十坪以內的空間,以適度的音量來聽音樂,INT-25 推任何喇叭應該都不會有不夠力的問題。

自然呈現巴哈端莊純粹的音樂美感

我想舉鋼琴家普萊亞與聖馬丁樂團合作的「巴哈鍵盤協奏曲」為例,聽 BWV1052 第一樂章,我不常拿這張 CD 來試音響,巴哈的端莊嚴謹,缺乏戲劇性的對比,更多音樂深層的純粹美感,可是用 INT-25 搭配 Alexia 2 來聽,卻是那麼引人入勝。

第一樂章開場的管弦樂團,小調主題的齊奏,與鋼琴一起鋪陳,斷音增添音樂的緊張感,隨後鋼琴展開主題,INT-25 融合出漂亮的聲部對位交織,而且聽起來感覺鋼琴與樂團的距離,都拉得比較近,音場較淺,可是音色卻更顯濃郁,可是這種濃郁感並不是解析力不夠,相反地,普萊亞指甲在琴鍵上滑過去的聲響,INT-25 一點也沒放過,當音樂轉入大調時,INT-25 帶出更明亮的光澤,音樂氣氛熱鬧了些,但依然是穩重端莊的巴哈。

奇怪,好像都在講音樂,沒講 INT-25?是啊,聽巴哈,只要音樂氣氛對了,思緒都投入音符的行進與交織,哪有心情理會擴大機夠不夠力?

室內樂可稱一絕

如果您是室內樂的愛好者,INT-25 肯定魅力十足,我想舉阿格麗希與帕爾曼合作的「舒曼、巴哈與布拉姆斯作品集」,這是他們兩人極少數合作的錄音,琴音犀利猛爆的阿格麗希,對上溫和敦厚的帕爾曼,激發出小提琴鮮明的色彩,與平常聽到的帕爾曼很不一樣,小提琴少了點圓融,多了些衝勁,INT-25 把小提琴昂揚的神情,帶出適度的張力,與鋼琴果斷的音符相抗衡。

舒曼的第一號小提琴奏鳴曲,第一樂章有著不安的躁動,鋼琴的節奏主導著音樂的浮動,小提琴則像是在鋼琴起伏的波濤當中,爭取主導旋律的地位,激昂的主題引導出更為熱情的鋼琴,INT-25 呈現出力度更強勁的帕爾曼,也讓阿格麗希的鋼琴擁有雄渾的厚度,兩件樂器或是爭奪主導,或是互訴衷情,在衝突與和諧當中,展現舒曼心中浪漫的躁動。

布拉姆斯的音樂反差更大

室內樂能展現浪漫唯美,演繹出內在的情感衝擊,管弦樂呢?換上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的「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從弦樂群低音部的三連音展開,敦厚扎實的銅管從音場深處浮現浪漫的主題,INT-25 把弦樂群與銅管群用厚實的織體鋪陳,音場略微前傾,營造出親暱的音色,木管群與弦樂群漸次加入,堆疊出布拉姆斯的厚重感,INT-25 則是用綿密的音色與豐富的層次,展現自然又濃郁的管弦樂色彩。

第一樂章開場的溫暖色澤,很快地就要進入布拉姆斯強勁濃郁的大跳風格,1 分 42 秒,之前弦樂群引導出來的溫柔旋律,忽然進入音符大跳的樂句,弦樂群尖銳地衝撞,銅管隨之起舞,INT-25 沒有崩潰,撐開布拉姆斯的張力,隨後弦樂群與木管群低吟對話,音樂隨之緩和,進入浪漫的第二主題,弦樂群綿密的層次感,在 INT-25 上面顯得唯美浪漫。3 分 24 秒,布拉姆斯大跳厚重的旋律再次出現,更顯張牙舞爪,小提琴聲部激昂的聲線,在 INT-25 上面展開激烈的音樂場面,我幾乎可以想像伯恩斯坦看著小提琴聲部,左手催促著樂手用力拉奏的模樣。

可以長相廝守的音樂夥伴

INT-25 有這麼厲害嗎?是的,我一開始也因為 25 瓦的功率,看輕了他,直到掌握了 INT-25 夠熱才好聽的性能,逐漸拿難度更高的音樂來考驗,這才發現 INT-25 的迷人之處。它的功率還是有限制,可是在音色質地的表現上,充滿唯美浪漫的光澤,如果您的聆聽空間不太大,喇叭具備中高效率(不一定要高效率),INT-25 可以作為長廂廝守的音樂夥伴,又或者您曾經聽過 Aleph 的傳奇,卻無緣得見,INT-25 可說是 Pass 回歸初心的經典再現,值得您親自尋訪試聽。


器材規格

Pass INT-25
型式:A 類晶體放大綜合擴大機
輸出功率:25 瓦/8Ω,50 瓦/4Ω
輸入:RCA × 3
增益:26 dB
輸入阻抗:48 kΩ
頻率響應:DC - 100kHz / -2dB
總諧波失真:0.1 %@25w/8Ω/1 kHz
阻尼因素:500
峰值電流輸出:10A
尺寸:17×6×17.9 inch(W×H×D)
重量:51 lbs
參考售價:398,000元
進口總代理:進音坊
電話:02-8792-5679
網址:https://www.gloriaaudio.com.tw/

廣告
[新聞] 最實用的 A 類機種-Pass XA60.8 純 A 類單聲道後級擴大機
純 A 類放大的大功率後級越來越難尋了,未來也只會更少,不會更多,所幸,美國 Pass Labs 仍保有一個非常完整的純 A 類後級擴大機系列,瓦數選擇非常齊全,從 30 瓦、60 瓦、100 瓦、160 瓦...最高至驚人的 A 類 300 瓦!如果你想找 A 類後級...《 全文

[新聞] 最高工藝的展現-Octave Jubilee Mono SE 單聲道真空管後級擴大機
Octave 的 Jubilee Mono 單聲道後級自 2003 年初代上市以來,一直都是旗艦機種,代表著 Octave 的極致工藝水準,演進至今,現役版本是 Jubilee Mono SE,輸出功率已提升至極為充裕的 400 瓦 / 4Ω,面對任何喇叭都毫無懼色!《 全文

[新聞] 因應原物料價格上漲-Octave 調漲售價通知
據代理商進音坊公司來函表示,其旗下代理之 Octave 品牌,因原物料、運費、真空管價格上漲,生產成本提高,原廠調漲價格,因此 Octave 產品之終端售價也將調漲,新價格將於 111 年 8 月 1 日起實施,期盼消費者繼續給予支持,特此通知。...《 全文

[新聞] 純 A 類經典現代版-Pass XA25 後級擴大機
[試聽報告] 清晰、明快、俐落-NuPrime Omnia A200 無線串流綜合擴大機
[新聞] 搭載創新技術-NuPrime Omnia A200 無線串流綜合擴大機
[試聽報告] 從未讓人失望-NuPrime Evolution STA 後級擴大機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三星旗下 Harman 宣布收購 Roon
三星旗下 Harman 集團宣布收購 Roon,從車用電子和音響設備產業跨足音樂串流整合服務。以車用電子和消費性電子解決方案為主的 Harman(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集團在 2016 年被三星收購,旗下並擁有多個著名音響...《 全文

穎凱國際取得 ADAM 代理權
喜歡專業監聽喇叭的朋友對德國 ADAM 應該不陌生,ADAM 以監聽喇叭起家,再跨足家用領域,以精準、中性的風格風靡了不少音響迷和愛樂者,現在,ADAM 由穎凱國際取得代理權並引進國內,將繼續以監聽風貌滿足大家的聆聽需求。...《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