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發表,已被閱讀 21,715 次 |
分類:訊源 |
|
即便是在音響媒體工作,要能聽到 MSB Reference 等級以上,甚至是更高階的 Select,機會都相當難得,和大多數音響迷一樣,我之前也只有在音響展上聽過,這次上瑞出借 Reference Transport 與 DAC,還搭配專用 Powerbase,全套 MSB 高階數位訊源重現音樂極度真實的樣貌,真是連做夢都會想念。
驕傲地高舉「美國製造」
話說 MSB 於 1986 年創立,創始人是 Mark Brasfied,主力是做 Philips CD 唱盤的改機升級,後來 Larry Gullman 在 1989 年入股合夥,持續在數位訊源耕耘,到了 1994 年,Larry Gullman 把股份全部買下來,自己獨當一面,直到 2016 年才退居幕後,交棒給兩個兒子 Jonathan 與 Daniel Gullman 負責,從父親到兒子,三位 MSB 的重要人物我都專訪過,他們對於研發設計與精密製造的熱情與專注,令人印象深刻,至今仍驕傲地高舉「美國製造」。
我第一次接觸到 MSB 器材,是九十年代的 Millennium 2.4.6,將兩聲道外接處理 DTS 訊號,當年是很新鮮的體驗,可以為兩聲道音響增添 3D 立體空間感,兩聲道也有環繞音響的感覺,不過後來環繞多聲道系統成為主流,Millennium 就退流行了,之後 MSB 推出 24/96 Link DAC,當時也是少見可以將 16 bit 昇頻 24 bit 的 DAC 解碼器,創造銷售佳績,也為 MSB 長遠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從這裡也看得出來,MSB 從數位類比轉換起家,至今依然在此一領域投入耕耘。
從平價跨入 Hi End
早年的 MSB 走平價路線,採用市售晶片製作器材,不過這個局面約莫在 2000 年時改變了,當年 MSB 推出 Platinum DAC,首度採用自家設計製造的 Ladder DAC,捨棄了市售現成的 DAC 晶片,並持續十多年研發,把 Ladder DAC 做到最好。
「做到最好」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創辦人 Larry Gullman 說的,2015 年 MSB 發表 Select DAC,售價高達九萬美金,他真心認為 MSB 已經做到 State-of-the-art 的境界,所以親自帶著 Select DAC 原型機,連續跑了十三個國家,橫跨亞、歐、美三大洲,舉辦產品發表會,在台灣的發表會上,Larry Gullman 認真地宣告:「Select DAC 是目前為止我們做得出來最好的 DAC!」
高貴 Select DAC 的半價
2015 年發表的 Select DAC,是 MSB 投入自家設計製作 Ladder DAC 超過十五年之後的 State-of-the-art,不過身價高達九萬美金,也是 MSB 器材價格制高點,負擔得起的買家相對較少,於是,MSB 以 Select DAC 為藍圖,推出相對簡化的版本,就是我這次試聽的 Reference DAC 了。價格呢?依然不便宜,但是比 Select DAC 少了一半以上。
至於配套的 Reference Transport,兩者並不是同時推出的產品,報到的時間比較晚,不過這兩部器材搭配起來,可說是所有數位音樂訊源的完整解決方案,有了這兩部機器,不管是實體 CD/SACD,或是連接電腦與網路數位串流,全部包辦,同時兼具前級音量控制功能,只需要為 Reference Transport/DAC 搭配後級與喇叭,音響系統就完整了。
Ladder DAC 各家皆有獨門技術
從市售 DAC 晶片,走向自家設計製造 DAC,顯示 MSB 在數類轉換技術領域獨樹一格,展現一家之言,不過這樣的道路並不容易。Ladder DAC 現在可說是高階 DAC 最熱門的關鍵字,只要看到它,就知道身價不凡,譬如 dCS 的 Ring DAC,核心技術也是 Ladder DAC,不過 Ladder DAC 講的是基本原理,靠精密電阻串疊排列構成「階梯」,調變為類比訊號,但是要如何做到精確,各家做法不同。
MSB 的 Ladder DAC,稱為 Sign Magnitude Ladder DAC,而 Reference DAC,搭載的是最新世代的 Hybrid DAC,與 Select DAC 完全相同,差別只在 Hybrid DAC 的數量,高階 Hybrid DAC 用了 8 個模組,而 Reference DAC 數量減半,搭載 4 個 Hybrid DAC。
Ladder DAC 成本相對高
如果說自己設計製造 DAC,就能稱霸武林,那就小看了 MSB 在數位類比領域的專業了。Ladder DAC 並不是新技術,甚至是最早的數類解碼技術,早年 Philips 的 TDA 1541 DAC,就是 Ladder DAC 架構,現在的二手價已經漲翻天了,代表其聲音表現有過人之處,可是如果 Ladder DAC 這麼好,為什麼主流 DAC 晶片卻是後來的 Delta-Sigma?
原因很簡單,問題就出在成本上面,Delta-Sigma 採用數位運算,要把取樣率從 16 bit 拉高到 20 bit 或 24 bit,DAC 晶片的尺寸不會變大,只是演算法改變,可是 Ladder DAC 不同,因為它採用精密電阻分砌線路,每增加 1 bit 精度,零件就要翻倍,線路體積跟著變大,要做出 24 bit 分砌電阻線路,難度更高,成本也大幅提升,可是在 1980 年代後期,CD 正式展開快速擴張期,想要讓 CD 普及,就必須讓 CD 唱盤的價格壓低,於是成本相對較高的 Ladder DAC,就被容易大量生產且平價的 Delta-Sigma 所取代,而 Ladder DAC 只剩下少數對聲音品質堅持的品牌,持續投入研發精進,MSB 便是其中的代表廠商之一。
低電平訊號還原能力超強
要注意,Ladder DAC 只是一個數類轉換架構,各家的設計內容還有諸多巧妙,MSB 自家用的是 Sign Magnitude Ladder DAC,與眾不同之處,就是處理低電平訊號的能力超強,對照 Delta-Sigma DAC,解碼靠數位運算處理,解碼之後的數位噪訊,必須經過數位濾波處理,有些藏在錄音當中的微弱訊號,就被過濾掉了。
可是 MSB 的 Sign Magnitude Ladder DAC,只靠電阻被動元件輸出類比訊號,且輸出訊號就是電壓,不需要經過 I/V 轉換,因此也不需要多餘的 OP 放大元件。其實,Sign Magnitude Ladder DAC 就是用最簡單的架構,重現所有數位錄音當中的細節,即便是錄音電平很小的訊號,也不會因為數位濾波而消失。
全模組化設計不怕器材落伍
MSB 另一項與眾不同之處,就是採用全模組化設計,因為數位技術進步很快,隔幾年就會有新的應用出現,譬如早年的 S/PDIF 數位介面,現在雖然還在使用,可是大多只用在傳統 CD 轉盤,想要連接電腦或網路,就需要 USB 或 RJ45 介面,如果不是採用模組化設計,數位介面應用改變,舊機器可能就不敷使用,可是 MSB 採用全模組化設計,保留日後升級空間,就不怕機器落伍,像是現在流行的 Roon 與 MQA,就可以加上 MSB 網路介面模組,跟上時代流行。
靠模組化設計讓數位器材不怕落伍,被時代淘汰,MSB 並不是唯一,可是要能落實對消費者的承諾,持續推出新的應用模組,才能贏得消費者信任,以前有些品牌,也打著模組化升級的口號,可是實際上卻沒有推出多樣化的應用,MSB 可不是這種光喊口號不落實的音響廠家,他們的擴充模組陣容強大,數位介面與類比輸出都有,還有獨家 Pro ISL 數位介面,連校正時鐘也是模組化設計,想玩升級,MSB 絕對讓您玩個夠。
超準確 Galaxy Fremto 33 校正時鐘
以我是聽的 Reference DAC 來說,因爲搭配自家 Reference Transport,所以除了傳統 S/PDIF 輸入之外,加裝了 Pro ISL 數位光纖模組,而類比輸出模組則是平衡與非平衡各一組,機器還有兩個模組空間,如果加裝 Network Renderer V2 ,就可以連接網路輸入,且具備 Roon Ready 與 MQA 解碼,支援最高 32/768 kHz 與 4xDSD。還有,標準校正時鐘是 Galaxy Fremto 77,我聽的這部 Reference DAC 已經升級為 Galaxy Fremto 33 模組了。
時基誤差是很早就為人所知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使用高精度校正時鐘,MSB 的校正時鐘稱為 Galaxy Fremto,意指「宇宙飛秒」,最早是 Galaxy Fremto 140,然後進步到 Galaxy Fremto 77 與 Galaxy Fremto 33,數字代表時間校正的誤差值,140 代表 140 飛秒,77 就是 77 飛秒,而 33 代表 33 飛秒。飛秒是什麼概念?1 秒的時間我們可以在手錶上觀察,用這個做基礎比較,毫秒只有 0.001 秒,如果用電子碼秒來跑,數字變化的速度恐怕連眼睛都看不清楚,而飛秒代表小數點向下 12 個 0,是千萬億分之一秒,您就知道時鐘校正的精度有多高了。
所有格式通包的數位轉盤
Refernce DAC 可說是簡化版的 Select DAC,不過 MSB 推出這兩部 DAC 的時候,並沒有推出對應的轉盤,那時只有 Universal Transport,造型停留在上一世代的產品,外觀不太搭,直到 Reference Transport 才跟上新的外型。與一般 CD/SACD 轉盤不同之處,就是 Reference Transport 的軟體相容性,可說無所不包,不僅 DSD 與 PCM,甚至 Dolby TrueHD、DTS-HD、Dolby Atmos 與 DST:X,因為這是用 Oppo UDP-203 改造而來的轉盤,所以讀碟能力超強,無所不包。
Reference Transport 身價如此昂貴,卻是用平價的 Oppo 改裝,恐怕很多人要大罵,這根本就是偷拐搶騙,可是 Reference Transport 只有保留光碟讀取機構、控制線路與影像線路,其他全部都改了,幾乎是重新打造,連光碟承盤都用鋁合金精密車製,這些手工製作的元件,加上厚重的機箱與重新製作的電源供應,製造的數量又這麼少,成本當然很高,而 Reference Transport 與 MSB 自家器材搭配時,還有一項別人沒有的優勢,就是獨家 Pro ISL(Pro Isolated Synchronous Link)光纖傳輸。
獨家 Pro ISL 數位介面
之前 MSB 最好的數位傳輸介面是 Pro I2S,不過 Pro ISL 光纖傳輸介面出來之後,噪訊隔離的效果比 Pro I2S 更好,頻寬達到 3 MHz,而且具備雙向傳輸、即時偵錯技術,這是 MSB 的獨家技術,當然,也必須配套 MSB 自家 DAC 使用。或許有人會問,光纖傳輸的時基誤差不是很大?那是指一般 Toslink 傳輸,端子會產生時基誤差,MSB 使用自家規格的端子,不會有這個問題。
MSB 的技術含金量可說超高,我盡可能簡化介紹,畢竟,諸多音響技術的創新與進步,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音樂重播服務,用耳朵驗收最重要。全套 Reference Transport/DAC,加上專用 Powerbase,裝在三個訂做箱子裡,好是威猛,不過 Powerbase 只能供應一部機器電源,所以我搭配 Reference DAC,Reference Transport 就委屈點連在排插上。
直入後級音色更通透
試聽都在 U-Audio 編輯部,喇叭用 Wilson Audio Alexia 2,擴大機則是 EAR 868 PL 前級與 509 II 後級,Reference DAC 本身具備音量控制,可以直入後級,不過我還是比較了搭配前級的差異,加上 868 PL 前級之後,聲音的厚度再好一點,音色的溫暖程度更好,而直入後級搭配 509 II,聲音表現更為明快,速度感更好。
兩者各有千秋,都很好,但如果不加上 868 PL 前級,可能更容易凸顯出 Reference Transport/DAC 的聲音特色,所以後來就都用直入後級 509 II來聽。
聲音直接與真實感太強了
如果要講出 Reference Transport/DAC 最明顯的聲音特色,我想說是音樂重播的直接與真實感,真是太強大了,這些年聽過的 CD/SACD 或 DAC 不少,可是要在音樂真實感與 MSB 相提並論,真的不多,與編輯部目前使用的 Merging NADAC 比較起來,NADAC 的音色相對溫暖,可是在細節刻畫、纖毫畢現的真實感,可就略遜一籌了,MSB 展現了強烈的音樂真實感,讓樂器彷彿漂浮在空中,垂手可得。
我想舉「當鋪爵士」30 週年紀念 SACD 為例,「Limehouse Blues」可說是聽幾十年也聽不膩的經典錄音,在小酒館的錄音現場,音樂開始前樂團試音的時候,小酒館裡諸多聽眾的聲音細節,錄音師切換器材開關的聲響,一旁吧檯裡面的杯盤碰撞,遠處還有人輕聲講話,這些錄音細節的營造,Reference Transport/DAC 可說是真實到了極點,閉上眼睛,可以想像小酒館的錄音現場。
爵士鼓一個起手式,定調了節拍,其他樂手跟上腳步,木管吹奏的主旋律下面,有著鋼琴與低音貝司活潑的應和,鐵琴輕輕敲打的聲響,音符感覺很近,可是音場卻是開闊的,彷彿坐在小酒館聽現場音樂最好的位置,感覺很近的音符帶來聆聽的親暱感,而寬闊的音場空間則讓聽感輕鬆自在,這錄音不知聽了多少次,可是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還是那麼有新鮮感,好像可以聽到更多錄音細節,感受到更真實的錄音場景。
吉他撥彈的細節真豐富
聽自然樂器的錄音,這種真實感更為強烈,像是 Opus 3 的「Showcase: Acoustic Music in Authentic Environment」,聽 Eric Bibb 的「I Want Jesus To Walk With Me」,一把吉他的男聲彈唱,Reference Transport/DAC 把 Eric Bibb 形單影隻地自彈自唱,唱得既傳神又傳真,傳真的是吉他與 Eric Bibb 的嗓音,木吉他的音色很溫暖,五聲音階帶入分解和弦,吉他的共鳴厚度很夠,而且鋼弦的高音不會太亮,而是多了分暖意,與 Eric Bibb 溫暖真摯的嗓音配起來,藍調味道真是濃郁。
像這樣配置簡單的錄音,並不算器材的大考片,藍調氣氛用其他的器材,一樣可聽得興味盎然,可是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木吉他與人聲細節的刻畫,呈現真實的音樂畫面感,反覆的藍調曲調,一段比一段更深情,最後的反覆時,木吉他彈奏又敲打琴身,Eric Bibb 的嗓音強弱變化更有戲劇性,木吉他顯然是用手指撥彈,因爲沒有 Pick 的聲響,而且吉他音符顆粒圓潤厚實,吉他手應該是刻意用指頭肉撥彈,而不是指甲,讓木吉他的音色更暖更厚,這些錄音的細節,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就是那麼真實,不光 Eric Bibb 的嗓音迷人,表情豐富,連彈奏吉他的細節都刻畫得那麼真實。
小提琴纖毫畢現
Reference Transport/DAC 的真實細節刻畫,聽起小提琴更是纖毫畢現,像是慕特的「Across the Star」,聽「星際大戰:原力覺醒」的主題曲「Rey's Theme」,慕特小提琴獨奏的主題,在高把位拉奏著亮麗的音符,琴弓擦弦的細緻尾韻,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音符更顯鮮明,等樂團全員加入之後,小提琴拉奏著主題旋律,襯底的低音大提琴用彈跳的撥奏應和,銅管則厚實地從音場後方浮現,把管弦樂團的氣勢撐開來,樂團像是驚濤駭浪,而小提琴獨奏則是遊走其間,一件樂器與管弦樂團抗衡,這是電影女主角 Rey 的主題,小提琴就是Rey,樂團則像是故事裡的命運,而 Rey 要一個人去對抗。
慕特錄製電影主題曲,其實不算正統古典,帶著流行跨界的樣貌,錄音也是如此,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可以感受到明顯低頻強化的效果,多軌錄音的配置,也讓音場的鮮活感更強烈,過去聽這張錄音,其實也知道錄音後製的走向,可是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這些錄音室刻畫的音色效果,感覺更為明顯。
音樂畫面感十足
換上 Lahav Shani 與鹿特丹愛樂管弦樂團新錄製的「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回歸正統的古典錄音樣貌,低頻沒有刻意加料,少了點煽情的味道,聽第三樂章的快板,樂團弱音開始主題,迎接鋼琴的反覆,在鋼琴獨奏之時,大提琴與之起舞,Reference Transport/DAC 把鋼琴、大提琴與樂團三者的層次,用清晰又真實的樣貌呈現,年輕的鋼琴家,自己獨奏,同時擔任指揮,速度展現明快的朝氣,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腦海裡浮現的是錄音現場的樣貌,鋼琴家彈奏快速的樂句之後,立刻抬頭舉手,指揮樂團相互應答,然後再埋首鋼琴,用琴音帶動著樂團,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這張新錄音,畫面感十足。
再來一張熟悉的大提琴,聽王健的「巴洛克時期大提琴協奏曲」,第一軌鮑凱里尼的「Concerto in B-Flat」第一樂章,樂團華麗地展開,Reference Transport/DAC 帶出弦樂群鮮活明亮的光澤,同時展現適當的厚度,管弦樂團的規模感適中,是巴洛克時期協奏曲應有的面貌,王健的大提琴 Solo 反覆主題時,由重而輕的變化,細部表情豐富,拉奏時伴隨著細微的呼吸聲,尤其是樂句變換的空檔,呼吸聲聽來更為明顯,彷彿王健就在現場拉奏。
把人與錄音現場拉得更近
我想,聽音響所追求的,不就是這種真實的錄音樣貌重現嗎?我們不可能參加每一場音樂會(現在更困難),可是能夠透過唱片(現在更多是音樂檔案了),把我們與錄音現場的距離拉近,而越是講究的器材,這種重現錄音現場的真實感就越強,Reference Transport/DAC 就是能夠營造出強烈音樂真實感的數位訊源。
最後,我想用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做結尾,這是大編制的管弦樂團錄音,還有人聲交織,聽第五樂章的終曲,兩百人的大編制,Reference Transport/DAC 撐開寬闊的錄音場面,女中音與女高音交織唱起:「啊!咄咄逼人的痛苦,我以掙脫你的魔掌。啊,征服一切的死亡,如今你已被征服。」這是我熟悉的錄音,可是用 Reference Transport/DAC 來聽,女中音與女高音的歌聲,顯得更為逼真,口唇的變化更為豐富鮮活,層次感更強,合唱團由男低音聲部開始吟唱,聲部逐漸堆疊,一層層加重音樂的厚度,衝到最高點的時候,合唱團奮力唱起:「復活,是的,我的心啊!」銅管群綻放厚實又明亮的光采,底部則是厚重的管風琴催起龐大的氣勢,Reference Transport/DAC 的輕重對比有著漂亮的層次感,讓音樂由弱到強的變化,階調是那麼地清楚,感受龐大管弦樂團一層又一層堆疊出來的壯闊樂音。
求真,那 MSB 會是您的菜
雖然在我寫稿的時候,Reference Transport/DAC 已經送回去了,看著手中的筆記,腦海裡還是可以想見 Reference Transport/DAC 的真實感,我知道,這套數位訊源依然價格高昂,可是 Reference Transport/DAC 的真實感,幾乎可說是目前我聽過的數位訊源當中最強者,我很難描述 Reference Transport/DAC 的聲音個性,它的音色不過暖,也不生冷,感覺很中性,音場通透開闊,可是重現音樂的真實感,確實是一等一的器材,如果求真是您追求音響性能精進的重點,那麼 MSB 會是您喜歡的類型。
器材規格
MSB Reference Transport 讀取格式:UHD Blu-ray, Blu-ray, Blu-ray 3D, DVD-Video, DVD-Audio, AVCHD, SACD, CD, Kodak Picture CD, CD-R/RW, DVD±R/RW, DVD±R DL, BD-R/RE 輸出格式:最高 8ch 192kHz PCM, DSD 支援 ”Surround Only” 輸出;同軸輸出兩聲道 192kHz PCM, Dolby - Digital, DTS HDMI Audio 輸出最高 7.1ch / 192kHz PCM、5.1ch DSD, Bitstream. HDMI Video 輸出:UHD / 1080p24 / 1080p / 1080i / 720p / 576p / 576i / 480p / 480i, 3D frame-packing 720p / 1080p24. 尺寸 :444× 92 × 444 mm(寬 × 高 × 深) 重量:12.7 kg
MSB Reference DAC 型式:DAC 支援最高格式:32 bit / 3,072 kHz PCM,8 × DSD 數位輸入:Toslink × 2,RCA Coaxial × 1,XLR × 1,word-sync × 1,模組插槽 × 4 類比輸入:XLR(100 k 歐姆) 類比輸出:XLR × 1 / 最高 3.57 Vrms 動態範圍:145 dBAFS 本體尺寸 :444× 92 × 444 mm(寬 × 高 × 深) 重量:8.2 kg
Reference Powerbase 電源輸入:100V(固定)120/240V(自動切換) 消耗功率:50W 尺寸 :444× 92 × 444 mm(寬 × 高 × 深) 重量:20 kg 尺寸:444× 92 × 444 mm(寬 × 高 × 深) 參考售價:請洽代理商
廠商資訊 進口總代理:上瑞 電話:(02)8642-4269 網址:http://www.soundray.com.tw/
|
|
|
|
|
可升級 Exakt 的 Linn 119 被動書架喇叭
就可以建構出極為精簡又兼具強大功能的音樂播放系統。為兼顧非 Linn 生態系的一般用家之需求,Linn 也推出了被動式書架喇叭 119,讓任何發燒友也能享受 Linn 的美聲。...《 全文 》 |
|
Neotech NEP-3001G 電源線
國內自有品牌 Neotech 則是全球少數有能力自行生產 OCC 導體的線材廠,他們的 OCC 命名為 UPOCC,品質精純,備受肯定。最近 Neotech 又再開發出 G-UPOCC,結合石墨烯,讓 OCC 的性能獲得進一步的提...《 全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