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9/06/19發表,已被閱讀 47,923 次 |
分類:後級 |
 |
我相信有許多朋友和我一樣,都是從美國TAS上面注意到獲得「金耳獎」的D200 MKIII後級擴大機,但是同一時間台灣市場引進的則是巨無霸的S 300M與S 600M,雄壯威武的外觀與精美雕琢的箱體,實在很難與M200 MKIII的質樸造型聯想在一起。
關於擴大機設計,GamuT有兩項重要的理論堅持:第一、採用單一放大元件製作大功率擴大機;第二、嚴格的雙單聲道設計。先從單一放大元件設計說起,音樂訊號的放大由一個功率晶體完成,可以避免眾多放大元件「協力」工作產生不一致的問題,也難怪許多人堅持單端直熱三極管最好。不過以單一真空管放大很難獲得充沛的驅動力,也是使用「單一放大元件」設計的難題,如果擴大機只能停留在8瓦、16瓦的程度,那麼喇叭的搭配就要受到很大的限制。
即使換成晶體設計,單一放大元件也不容易獲得大功率,通常會採用推挽工作,以多顆晶體協力工作。但為了讓多只晶體合作無間,嚴格的配對便成為重要的工作,但是即使最嚴格的測試配對,放大元件之間還是存在著些許誤差。在GamuT的想法中,這些微小誤差都是損失音樂細節的元凶。於是GamuT於是從工業用的大功率晶體取材,使用單一MOSFET建構後級擴大機。
全平衡、雙單聲道、大功率MOSFET
在M200 MKIII當中所採用的大功率MOSFET,最大可以輸出500瓦功率,承受瞬間峰值最大電流高達300A,持續電流承受力高達100A,而廠方宣布的輸出功率則是200瓦。使用單一大功率MOSFET,除了免除功率晶體協力工作的誤差之外,也表示所需的功率晶體數量更少,全平衡設計的M200 MKIII,只有一對大功率MOSFET,分別負責正半波與負半波放大。在GamuT的想法中,4倍的元件代表增加4倍的故障機率,而單一大功率MOSFET則可以藉由更少更簡單的元件,降低故障率,等於提高產品的可靠度。
其次是雙單聲道的堅持。這次評論的主角M200 MKIII看不出這項特色,因為已經是單聲道後級,兩兩獨立,每個聲道都有獨立的電源與放大線路。但是GamuT強調的雙單聲道,嚴格要求兩兩對稱的線路,包括變壓器、整流子、功率晶體都必須成雙成對,每一聲道嚴格獨立,才不會產生相互干擾的現象,從獲獎的D200 MKIII就可以看出這項設計特徵。在GamuT的想法當中,如果兩個聲道共用同一個變壓器,即使將內部結構採用兩組獨立繞線,依然不能稱之為雙單聲道,這是很純粹的想法,既然要堅持雙單聲道,就要徹底執行,而不要有任何共用的想法。
除此之外,GamuT的所有擴大機箱體都採用鋁質機殼與不銹鋼,以避免廉價鐵殼機箱的電磁記憶效應。即使M200 MKIII的外觀樸質無華,缺少豪華驕奢的炫耀,但正面的鋁板必須經過三次精細打磨。而散熱片採用最平凡的黑色表面,也是為了提高熱輻射的效率,具有功能上的考量,而非考慮美觀。內部的線路板則採用模組化設計,意謂著GamuT具備升級的能力,但是目前引進國內的GamuT都已經是最新的版本,大概還沒有人有升級的需求。
保護線路完善
即使M200 MKIII使用的大功率晶體,具備極高的耐壓能力,但是原廠宣稱其功率晶體,擁有瞬間承受300A最大電流的能力,一旦有這麼大的電流通過,擴大機雖然不會壞,卻有可能因此燒壞喇叭,所以GamuT在保護線路上煞費苦心。 原廠資料顯示,保護線路以超過120個零件組成,主要功能在偵測訊號與擴大機負載,包括直流輸入、高電平的超低音訊號、長時間超高音訊號、高溫、過低的阻抗或短路。
一旦發生異常狀況,保護線路會關閉輸入訊號,甚至讓輸出的繼電器跳開。譬如意外發生短路,保護線路便會啟動,然後送入長度萬分之一秒的脈波測試,不斷重複,直到短路的情況排除,線路便會自動回復正常。我沒有遇到跳機的狀況,但從原廠的描述來看,M200 MKIII的保護線路具備自動偵測、自動復原的能力。
使用M200 MKIII是再簡單也不過的事情,整部機器只有電源開關,電源線、訊號線與喇叭線連接妥當即可。不過安裝喇叭線時要注意,外觀看起來兩組喇叭端子都長得一樣,但是一組標示「Direct」,一組標示「Normal」。顧名思義,在「Direct」那端表示直接輸出驅動喇叭,而「Normal」的喇叭輸出端子,則在喇叭端子之前串接了一組電感與電阻,以保護擴大機。如果採用單線連接,那麼建議你使用「Direct」端子,訊號路徑最為簡潔。
聆聽時將M200 MKIII搭配Dynaudio Evidence Temptation喇叭。按照說明書上所言,開機之後需要約末30分鐘的熱機,等到音樂播放一個多小時之後,我貼近M200 MKIII的機殼試試溫度,只有感覺到微溫,即使長時間不關機,M200 MKIII依然維持在此一溫度。聆聽時搭配了同廠??前級,電源線使用TcM Reference 2,而M200 MKIII搭配了Siltech SPX-20,喇叭線則是TcM 10週年紀念。
開闊自然豁達的表現
對於M200 MKIII與Temptation的搭配,其實心裡抱著很高的期待,而M200 MKIII雖然M250 MKIII小一號,但確實沒有辜負我的期望。音樂當中應有的開闊、自然、輕鬆、豁達,全部傳神地表達出來。在高傳真(High Fidelity)的要求上,各種音樂細節的重現當然很重要,但是能夠表達出音樂的情感,可能是Hi End最重要的評分項目。
譬如穆特的「莫札特計畫」,在M200 MKIII與Temptation的搭配下,穆特充滿個性的詮釋方式,就顯得格外奔放、活潑。莫札特的音樂通常擁有悅耳輕鬆的旋律,但是穆特卻帶出了自我的個性,讓音樂的張力起伏更為戲劇性,在M200 MKIII上面清楚地表達出穆特的想法。擦弦運弓的轉折,清楚的描繪快慢輕重,那種融入音樂當中,隨著旋律上下起伏的感染力,不正是音響的魅力所在?
不僅弦樂綿密細緻,在鋼琴的表現同樣傑出。早年限量版的「阿勞最後錄音:舒伯特」還在嗎?如歌般的舒伯特,在阿勞指尖輕鬆流洩,鋼琴的形體顯得大,但並不是誇張的大,而是形體浮凸、尺寸鮮明的規模感,你很清楚那是演奏用的平台鋼琴,而不會聽起來像是直立式鋼琴。
又如魯賓斯坦的「蕭邦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從輕柔到激昂,一波又一波的掀起強烈的音樂情緒,過程顯得自然而流暢,每一個鋼琴的觸鍵力道變化,都逐步帶出音樂所要表達得氣氛。
該如何去分析M200 MKIII的高頻、中頻、低頻?其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音樂呈現出舒服的整體感,旋律流暢地像是湖面水波蕩漾一般,一波波舒服地拍打在心頭。我是在聽音響嗎?不,我在享受音樂。
忠實的表現音樂
我特別使用自然豁達來形容M200 MKIII的個性,它確實是忠實表達音樂的好伙伴,如果錄音的本質不夠好,聽起來就會有點畏畏縮縮,所以在聆聽歷史錄音時,早期母帶有如薄霧一般的不透明感也很清楚。但是換上現代版本的錄音時,音樂的起伏、動態、力道,就能展現出M200 MKIII栩栩如生的特質。就拿Chesky的「Body Acoustics」來說手掌擊鼓的肉感,質地清晰,可以聽出鼓手控制音色的細微變化,整個音樂聽起來就顯得鮮活。一旦掌握住音樂重播的鮮活感,音響怎麼會聽起來不好聽?
又像Naim旗下的「Antonio Forcione: Live!」,現場吉他演奏的鮮活感,可以從開場時主持人的介紹,堂音迴盪出空間感,而吉他的勾弦、拍打、泛音,每一個演奏細節都沒有含混過關。如果你覺得Forcione還沒聽過癮,那麼可以再拿新作「Ghetto Paradise」,全部在錄音室裡面的精心炮製,整體動態表現更為凌厲、快速,鋼弦吉他、尼龍弦吉他交替使用,不同音色的質地鮮明活潑,M200 MKIII的表現就是如此的直接、無隱、乾淨俐落。再換上著名的「Friday Night in San Francisco」,三把吉他狂野競速,M200 MKIII快速的暫態反應,每個撥弦的音符顆粒不管速度再快,都維持飽滿而清晰的彈跳,快而不亂的表現,聽來好是過癮。
低頻快速清晰
雖然我不太想用切割的觀念來描述M200 MKIII的聲音,但在播放強調低頻的音樂時,那種密度與重量感同樣能讓人著迷。你的鬼太鼓錄音全部因為低頻表現不夠鮮活凌厲,而束之高閣了嗎?那張dmp的「三輪車」也因為系統無法展現優秀的暫態反應,而在CD架上蒙塵了嗎?用M200 MKIII來試試看,你會有意外的驚喜。
M200 MKIII並沒有誇張而肥腫的低頻,相對的,在大音壓的催逼下,則能夠表現出緊密、紮實、敏捷快速的低頻,把樂器的線條感一一解析出來,低音貝斯的牛筋感、電貝斯的狂野Funky敲擊、爵士鼓快速繁複的獨奏,即使是複雜的低頻,在M200 MKIII上面依然處理得有條有理。快速的暫態反應,讓M200 MKIII沒有拖泥帶水的模糊,而是爽朗又富有躍動感。以M200 MKIII搭配Temptation時,特別能帶領出Dynaudio充滿魅力的彈跳低頻,以及Q度韌性絕佳的質感,怎麼叫人能不著迷呢?
音樂璞玉內蘊
與時下同價位的後級擴大機比較起來,M200 MKIII在外觀上確實顯得特別樸實,雖然鋁質面板與不鏽鋼機箱,都具備設計上的考量,但在造型上卻顯得特別保守,缺乏奢華的外觀設計,除非你貼近觀察,輕輕撫摸精緻打磨的面板。不過如果你能夠暫時撇開外觀,直接探索M200 MKIII的音樂性格,用心聆聽GamuT的成就,我相信M200 MKIII內蘊的寶藏,終究會展現出耀眼的音樂光彩。當然,如果外觀是你的主要考量,那麼M200 MKIII開闊、自然又豁達的音樂表現力,可能只嘆緣淺了。
|
 |
|
|
 |
Harman Kardon Enchant 全套試聽
簡單、易用、不麻煩,是 Soundbar 攻城掠地的絕招,可是,以前講到 Soundbar,大部分人都會說,聲音效果比不上傳統喇叭,但是,科技總是來自人性,Harman Kardon 新推出的 Enchant,打破了...《 全文 》 |
|
T+A Talis S 330 落地喇叭
瘦瘦長長的音箱外型優雅精緻,但往往在低頻方面就必須做出妥協,不容易得到足夠的延伸。不過這樣的情況並未在 T+A Talis S 330 書架喇叭身上看到,它的高度僅 105 公分,寬度更只有 21 公分,但低頻延伸...《 全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