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1發表,已被閱讀 25,440 分類:訊源
DS Audio DS-E1 光學唱頭 2019 年慕尼黑音響展上,日本 DS Audio 正式發表 DS-E1 光學唱頭,我恭逢其盛拍了影片,不過最近才有機會試聽,而且差點就還不回去了,因為實在聲音太棒,價格又落到可以入手的區間,差一點點就壓斷理智線出手了。



差一點出手買了

既然總編吹牛說 DS-E1 唱頭有多好聽,怎麼最後沒下手?唉,買不買得起是一回事,有沒有地方擺才是大問題。U-Audio 編輯部現在有兩部唱盤,一部是 Linn Sondek LP 12 Klimax,配上 Ekos 唱臂與 Akiva 唱頭,整套包含外接電源與內建 Klimax 唱頭放大,這是套封閉系統,維持原汁原味的 Linn。另一部黑膠唱盤則是 Elac Miracord 90,原廠搭配的唱頭是型號 Elac E90 D18 的 MM 唱頭,我已經換上 Goldring Legacy MC 唱頭,這部唱盤比較適合更換唱頭來玩,所以這次試聽 DS-E1,就是用 Miracord 90。

雖然 U-Audio 的試聽室不算小,有二十多坪,但是已經進駐兩部黑膠唱盤,我還敢再追加嗎?哪有辦法一直增加音響架?一部軟盤,一部硬盤,編輯部可以搭配使用的黑膠唱盤,算是兩者兼顧,況且,我已經另外準備了一顆 Shure V15 xMR,準備拿來專聽爵士樂,MM 與 MC 可以左右逢源。實在是沒有額外的唱盤加唱臂可以讓 DS-E1 容身,而不管是 Linn 或 Elac,都只能裝一支唱臂,想把 DS-E1 留下來,非得要再買一部黑膠唱盤,還要有位置給新唱盤安放,沒輒。所以當先鋒打電話來問幾時可以收 DS-E1,我心不甘情不願的說隔週來拿,多聽幾天再還。


獨特的光學類比唱頭

為什麼會這麼喜歡 DS-E1?因為它是獨特的光學唱頭,而且 DS Audio 對聲音的品味確實有一套,不能用傳統 MM 或 MC 的角度,來想像 DS Audio 唱頭的聲音特質。在我講我聽 DS-E1 的心得之前,請容我報告一下光學唱頭與傳統 MM 或 MC 唱頭,在工作原理上的基本差異。如果您是黑膠老手,這部分可以跳過,但如果是剛開始接觸黑膠,還不了解 MM 或 MC 唱頭差異者,這段文字應該會有些幫助。

MM 是動磁式唱頭(Moving Magnet),MC 是動圈式唱頭(Moving Coil),不管是哪一種唱頭,都需要磁鐵與線圈,差別在針桿後面連接的是磁鐵還是線圈,唱針背著磁鐵振動者,就是 MM,唱針背著線圈振動者,就是 MC。當唱針在黑膠溝槽裡面拾取訊號,動作很簡單,就是被黑膠表面的溝槽帶動,產生針尖微小振動,傳到唱針尾端的磁鐵或線圈,產生電磁感應,就像迷你發電機那樣產生微小電流,那就是音樂訊號了。

所以,唱頭靠唱針振動產生微小電流,MM 唱針背磁鐵振動,MC 唱針背線圈,請問,磁鐵重還是線圈重,答案應該是不知道,因為要看發電量,MM 可以靠唱頭殼裡面的線圈增量,達到提高電流的效果,MC 則可以加大外面的磁鐵,達到同樣效果,但是如果讓輸出電流變小,MC 的線圈就可以做得很輕,遠比磁鐵還要輕,所以,越貴的 MC 唱頭幾乎增益就越小。



MM 與 MC 各有其設計難題

了解其中的設計難題了嗎?因為要讓唱針振動得快,中高頻細節才會好,所以 MC 唱頭減少線圈重量,降低輸出電流,來達到優異的中高頻細節再生,可是卻苦了後端的唱頭放大,一般 MM 唱頭放大約莫增益 40 dB 就夠,可是 MC 唱頭放大經常要到 50 dB 才差不多夠用,遇到低輸出的 MC 唱頭,有時候 66 dB 還不夠用,但是如果無限制提高唱頭放大的訊號放大倍率,後果就是底噪很大,背景噪訊會讓人受不了。

所以您看,MM 唱頭是不是老實人,它必須背著磁鐵重量快速振動,所以沒辦法飛快地跑,所以中低頻雖好,輸出增益也夠,但是中高頻細節很難跟 MC 唱頭比拼,正確答案是如果 MC 的增益跟 MM 一樣大,MC 不一定會比 MM 好聽,因為線圈要繞得多一點,針尖尾巴的重量不會比磁鐵輕。可是 MC 取了個巧,把線圈繞組變少,繞製方法稍微改變,針尖尾巴的線圈重量變輕,輸出訊號變小,把責任推給後端的唱頭放大,MC 唱頭的中高頻細節就比 MM 多了。

第三條路:光電轉換(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從工作原理來看,不管是 MM 或 MC,兩種唱頭都有設計上的基本難題,很難魚與熊掌得兼,可是 DS Audio 的光學唱頭解決了這個設計難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走第三條路,而這第三條路叫做光電轉換(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光電轉換的原理,就是用光敏電阻拾取類比訊號,唱針背後裝上遮光片,從唱頭前方加入光源,當唱針移動的時候,唱針背後的遮光片會有影子投射在光敏電阻上,造成光敏電阻的電平變化,向左振動就是左聲道訊號,向右振動就是右聲道訊號,這個過程純粹類比,但是光敏電阻本身需要供電,光源也必須供電,所以 DS-E1 的四條線,其中有兩條是供電,兩條是左右聲道訊號輸出。


解決傳統的設計難題

光電轉換的工作原理,解決了傳統 MM 與 MC 的兩大難題,第一是唱針因為背負磁鐵或線圈,導致移動質量太高,振動不夠快使得中高頻訊號細節減損;第二是輸出電平太小,唱頭放大器必須提供超額放大倍率,而太大的放大倍率又會導致線路底噪提高,整體訊噪比不夠好。

先講移動質量,DS-E1 只需要一小塊遮光板,所以質量比磁鐵或線圈都要輕。第二是輸出電平,因為光敏電阻本身吃電,是主動元件,雖然尺寸很小,但是 DS-E1 的輸出可達 50 mV 以上。這樣的唱頭輸出電平很高嗎? CD 是 2V,當然比 CD 小,但是 MM 通常只有個位數 mV,而 MC 唱頭是零點幾 mV 輸出者,大有人在,DS-E1 可說是百倍於傳統 MM 或 MC 唱頭的輸出電平,您說它厲不厲害?也因為 DS-E1 的輸出電平很大,所以唱頭放大倍率不用大,放大底噪更小,線路也可以更簡潔。

可是 DS-E1 雖然可以達到 50 mV 的輸出,但是因為拾取的類比黑膠訊號,與傳統 RIAA 等化曲線不同,所以 DS-E1 必須搭配專屬的唱頭放大器,事實上,所有 DS Audio 的唱頭,都必須搭配自家唱頭放大器,而不能搭配傳統唱頭放大器。所以,DS-E1 的唱頭與唱放是不可分的,必須要配套買。當然,您可以買便宜的 DS-E1,搭配較貴的 DS Audio 唱頭放大,或者相反搭配,但是DS Audio 其實都有做好配對,就按照人家的建議配套買吧。

這便是DS Audio唱頭構造:LED發光體,遮光板,感光元件。LED一發光,就會在感光元件(太陽能板)上形成光影。當針桿因唱片溝槽的刻痕而震動時,遮光板一起震動,光影面積就會有變化,太陽能板藉此產生電流變化,也就是音頻訊號。

百分之百類比唱頭

講半天都沒講 DS-E1,全都在講光學唱頭的光電轉換原理,唉,誰叫它是目前市場唯一,還有人聽到光學唱頭,以為是雷射讀取,裡面有數位線路,其實 DS-E1 是百分之百類比訊號。我每次寫 DS Audio 的產品,都要重複講這件事,因為現在只有 DS Audio 一個品牌製作光電轉換的類比唱頭,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光電轉換的意思,就誤認為是數位技術,其實是百分之百類比訊號的調變。

DS Audio 選擇光電轉換這第三條路,雖然是目前市場唯一,但並不是創舉,這項技術早就存在。1970 年 JVC C-100P 唱頭就是使用光電轉換原理製作的光學唱頭,JVC 才是鼻祖,但是 JVC 做得太早了,當時的光源是迷你燈泡,會發熱,唱頭只要唱個半小時,整個唱頭殼就會變熱,熱度會把唱針的阻尼變軟,聲音就不對了,還有燈泡亮度不夠,造成陰影的明暗對比不夠強,音樂細節就不好了。

所以四十年前 JVC 雖然做出 C-100P,解決 MM 與 MC 既有問題,但是卻受限於當時的科技,無法解決光電轉換造成的新問題,被時代淘汰。反觀 DS Audio,現代 LED 光源不僅亮度夠,而且幾乎不發熱,唱久了也不會讓唱頭軟腳,等待了三十多年的技術成熟,光電轉換的光學唱頭終於成功量產。



價格最吸引人的一款 DS Audio 唱頭

目前 DS Audio 現役光學唱頭總共四款,DS-E1 是最入門的款式,而且價格拉到相當有競爭力的十萬元以內,其實,之前我去鼎捷音響聽 DS-E1 的哥哥 DS 002 時,唱頭加唱放不到二十萬,已經很心動了,現在 DS-E1 再折半,更是吸引人,而且這是唱頭加唱放的價格,您看現在 MC 唱頭,像樣一點的動輒三、五萬,唱頭放大想買五萬元以內且增益夠大者,選擇也不多,DS-E1 的推出,讓 DS Audio 終於有武器,可以和中階 MC 唱頭近身搏鬥了。

既然 DS-E1 是入門款,那麼 DS Audio 省了哪些東西?比較高一階的 DS-002,兩者都是鋁質唱頭殼,針桿也是鋁,差別在針尖,DS-E1 是橢圓針尖,DS-002 是柴田針,至於更高階的 DS-W2 與 Master 1,針尖都是 Microridge,深入溝槽挖掘細節的能力更好,而且針桿變成硼桿與紅寶石,反應更靈敏,中高頻細節會更好。再來就是唱頭等化器的製作,DS-E1 使用 OP Amp,而較高階的 DS-002、DS-W2 與 Master 1,全部都是差動電路板,一塊塊堆砌電子零件,手工製造。

規格只輸高階唱頭一點點

如果比規格,DS-E1 輸給老大哥的地方只有聲道分離度,DS-E1 是 24 dB,而三款高階 DS 唱頭都是 25 dB。聲道分離度代表音場營造的能力,分離度越高,音像會更凝聚更真實,樂器的相對位置會更清楚,但這只是從規格上來觀察。

光看規格,您會覺得 DS-E1 根本只輸給貴一倍、兩倍的 DS 唱頭一點點,但 Hi End 音響的難題就在這裡,技術規格只能描述基本可以測量的電氣性能,卻不能告訴您好不好聽,就像聲道分離度,只說明左右聲道分得比較清楚,而不是好不好聽。

寫唱頭有風險

當先鋒邀我試聽 DS-E1 的時候,我其實想挑的現成的來撿,就是到經銷商那邊聽,人家把唱盤、唱臂與唱頭都調整好,我去試聽,順道也學一些音響店老闆調整黑膠唱盤的心得,可是先鋒說目前沒有適合的店家,希望送來編輯部。出來江湖闖盪,該還的還是要還,但是安裝唱頭實在有風險,於是請先鋒派出胡乃元(不是拉小提琴那位,是先鋒的行銷企劃)來 U-Audio,自家 Legacy 唱頭我來拆(風險自負),而全新 DS-E1 交給胡乃元安裝(手滑斷針不要怪我)。

要在同一部唱盤上面比較 Legacy 與 DS-E1 的聲音差異,我只有一次機會,所以胡乃元來的時候,我先挑了三張唱片,分別是鄭京和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Pink Floyd 的「Dark Side of the Moon」與馬友友「Bach Trio」,先用 Legacy 唱頭搭配 Lindemann Limetree 唱放各聽一軌,然後請胡乃元安裝 DS-E1 再聽過一次。



音樂背景明顯更安靜、音場更寬

不錯,DS-E1 第一輪勝出。勝在哪裡?音樂背景安靜度、音場 3D 高寬深、還有音像刻畫能力,都比 Legacy 要好,Legacy 則是在中頻段多了一點濃郁的韻味,小小扳回一城,但是在聲音的開闊度與通透度,則是明顯遜色,但說不定這是我的心態問題, Legacy 聽了好幾年,我也不常拿來與其他唱頭比拼,DS-E1 新鮮亮麗的音色,馬上讓人起了喜新厭舊的念頭。

每當有人問我,唱頭要怎麼比?我都會說:「不要比,要看您愛不愛聽。」唱頭設計根本就是藝術,MM 與 MC 的增益,主要與線圈繞組與磁力引擎有關,可是該繞多少線圈?該用多大的磁鐵?磁鐵該怎麼擺放?針桿長度與阻尼?每個環節都相互影響,而設計上的細微變化,所產生的音質音色變化,挑選的關鍵在於您愛不愛聽,而不是誰比誰好,就像水墨或油畫誰好,不能比,端看您怎麼欣賞。我總跟朋友說,唱頭沒辦法評論,只能描述我聽的感受,分享調整的心得,大家可以從中參考,看看我的方法合不合用。

胡乃元來安裝好 DS-E1,接下來換我要花時間調整了,第一項是針壓,原廠規格是 1.6 ~ 1.8 g,建議值是 1.7 g,拿出電子針壓計(我是跟禾樺買的國產品),調整到 1.72,多 0.02 克,應該可以了,重一點可能細節會多一些,同一組唱片再聽過,不錯,聲音更穩重些,針壓就決定如此。至於 VTA,看起來不需要調整,用調整尺規肉眼比對一下,水平還好,就這麼聽了。

聽的時候唱頭會點亮綠燈

因為是光學唱頭,所以 DS-E1 工作時,唱頭前面會亮起漂亮的綠色燈號,假如唱頭沒亮燈,代表沒有供電,一定沒聲音,請檢查是否打開 DS-E1 唱放等化的電源。至於不聽黑膠的時候,要不要關閉電源,我想還是關起來吧,LED 燈雖然標榜超長壽命,但是終究還是可能會壞,不聽的時候還是關機吧,這道理就像平常在家會開燈,出門會關燈,用 DS-E1 應該也是如此,想聽的時候開機,聽完就關機。

因為 DS-E1 唱頭與 DS-E1 唱放等化器是配套的,完全不用擔心增益問題,不過 DS-E1 唱放等化器的背後有一個搖頭撥桿,據說接地設計不同,音色略有不同,我聽馬友友的「Bach Trio」,請同仁幫忙切換波感比較,音場的開闊度與深度略有差異,但是兩段設定都好聽,我最後選擇搖頭撥桿向上的設定。


素雅白淨的音色

DS-E1 的音色是素雅白淨的走向,而且訊噪比非常好,配套的唱頭與唱放,根本不需要擔心彼此的搭配,原廠都已經幫您設想好了。用 DS-E1 來聽鄭京和的「巴哈無伴奏小提琴」,中高頻段帶有細緻的飄逸感,我喜歡鄭京和成熟洗鍊又重視細節轉折的處理,用 DS-E1 來聽真是享受,小提琴的音色溫潤,音樂背景噪訊很低,細節尾韻的變化展現了小提琴家對音樂的專注神情。

這種讓人聽得入神的音樂表情,會讓人忘了工作,忘了正在試聽 DS-E1 唱頭,聚精會神地在小提琴的旋律線條變化,音樂起落之際,在一個樂句即將結束之時,鄭京和琴音未斷,倏然再起,轉折之間的細膩手法,DS-E1 呈現小提琴家指尖上的巧妙。

中高頻帶著適度的華麗感

DS-E1 在中高頻段帶著漂亮的華麗感,這種昂揚有神的中高頻,聽銅管很是過癮,我想舉 Alison Balsom 的「Sound of Trumpet」,收錄多首巴洛克時期樂曲改編為銅管版,譬如韓德爾的「Amadigi di Gaula」,銅管群與弦樂群華麗的音色,DS-E1 呈現漂亮的銅管灰度,嘹亮開闊卻不會過度刺激,精神抖擻的小號明亮中帶著適當的厚度,為韓德爾慶典般的旋律,增添了明亮音色點綴。

DS-E1 明亮通透且帶著華麗感的中高頻,聽弦樂也是一絕,像是帕爾曼不久前復刻重發的「韋瓦第:四季」,「春」第一樂章輕快亮麗的旋律,弦樂群一片片地揮灑著亮麗的色彩,小提琴獨奏浮現時,與弦樂群相互應答,彷彿群蝶飛舞、百花齊放,DS-E1 明亮的光澤,讓「春」的色彩更為豐富。當然,如果您聽到「夏」的第二樂章,那就是懶洋洋的音樂,細碎的弦樂群應對著小提琴獨奏,然後是樂團巨響呼應,這強與弱的對比,DS-E1 拉得很開,展現音樂內中的戲劇性張力,衝入第三樂章的狂風暴雨。


最後我想舉 Joyce DiDonato 的「Song Play」為例,描述我用 DS-E1 的聽感,這是一張古典爵士跨界,「Se tu m'ami」由鋼琴獨奏開場,DS-E1 呈現晶瑩剔透的鋼琴光澤,隨後爵士鼓熱烈地加入,DS-E1 把大鼓與低音貝斯的顆粒,刻畫得渾圓有勁,低頻彈性很好,與 Joyce DiDonato 的女高音相互輝映,背景不時有銅管襯底助興,錄音的層次感相當好,在 DS-E1 上面清晰地展現。

DS Audio 最超值的光學類比唱頭

買?不買?好掙扎,但聽過 DS-E1 之後,我肯定這絕對是 DS Audio 自家最超值的一款唱頭,DS-E1 具備極為乾淨的音樂背景,能讓音樂的層次感拉得更開,中高頻華麗的色彩,與寬闊的音場呈現,都是 DS-E1 迷人之處,而且,這個價格不是只買唱頭,而是連專用唱放都一起買了。假如您擁有過 MM 與 MC 唱頭,那麼您更應該試試「第三條路」:光學類比唱頭,它那安靜的音樂背景與開闊豐富的音樂細節,絕對值得收藏。


器材規格

DS Audio DS-E1 唱頭

型式:光學唱頭(Optical Cartridge)
訊號輸出:光電轉換(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輸出電平:50 mV 以上
針壓範圍:1.6 g~1.8 g;建議 1.7 g
聲道分離度:24 dB
針桿:鋁合金
針尖:橢圓針尖(Elliptical Stylus)
唱頭殼:鋁合金
重量:8.1g

DS-E1 唱頭等化放大
額定輸出:500 mV(1 kHz)
阻抗:120 歐姆
輸入端子:RCA
輸出端子:RCA (兩段音色調整)
尺寸:200 x 70 x 160 mm(寬x高x深)
重量:1.4 公斤

參考售價: 89,800元 DS-E1 (唱頭+唱放) /套

進口總代理:先鋒
電話:(02)2657-3588
網址:www.pioneer-twn.com.tw

廣告
[新聞] 輸出更大更安靜-DS Audio DS 003 光學唱頭
DS003 是 DS Audio 最新開發的光學唱頭,技術進步的亮點在於增加左右聲道各自獨立的 LED 燈,強化光源,藉此提升光電轉換的效果,之前 DS Audio 的唱頭輸出多為 40 mV,現在 DS003 提升到 70 mV,DS Audio 表示,唱頭輸出提升,代表唱頭放大...《 全文

[新聞] 新增大容量與 SSD 機種-Soundgenic HDL-RAS2T / HDL-RA4TB音樂伺服器
先前我們曾介紹過日本電腦大廠 I-O DATA 專為音響串流播放而設計的 Soundgenic HDL-RA2TB 音樂伺服器,現在又推出兩款新機種,分別是容量更大的 Soundgenic HDL-RA4TB,以及搭載 SSD 固態硬碟的 Soundgenic HDL- RAS2T,讓發燒友...《 全文

[新聞] 11.2聲道880瓦輸出-Pioneer SC-LX904 AV環繞擴大機
在影像部分,SC-LX904具備7進3出的HDMI端子,支援HDCP 2.3版的 4K/60P (Ultra HD) 影像升頻及通過,以及支援 Dolby Vision、HLG、4K HDR 10(High Dynamic Range)高動態範圍及BT.2020廣色域。並且強調搭載Super Resolution ...《 全文

[新聞] 消除唱片上的靜電-DS Audio ION-001 離子產生器
[新聞] 特殊張拉結構腳架-Q Acoustics Concept 300書架喇叭
[試聽報告] 讓整個編輯部坐立難安-Q Acoustics Concept 500落地喇叭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