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發表,已被閱讀 40,132
NuPrime Evolution DAC NuPrime是D類放大專家,他們家的D類擴大機,越做越好,越做越精彩。有的消費者對D類放大帶有成見,認為聲音不如AB類或A類。如果你也是這麼想,我建議你去聽聽NuPrime的擴大機,早年NuForce時期出的我不熟不敢說,現在NuPrime旗下的擴大機,聽聲音,若不說,還真的讓人猜不出是D類擴大機。至少,我聽過的,都是這樣。

他們也不光有擴大機,NuPrime也有帶音控的數位類比轉換器,這樣,搭起他們家的擴大機,就是一套簡單的系統。預算有限的消費者,可以選購DAC-9,加一點預算則可以買DAC-10。這兩年他們甚至推出了CD唱盤和轉盤,售價不高,但功能多多,不但附有多重數位輸入可當DAC使用,更可以升頻,這些功能在這個價位帶中絕無僅有。


若您常看U-Audio的報導,不難察覺我是NuPrime的愛好者。我第一次評論NuPrime的產品是HPA-9耳擴,一聽就決定買了;三組耳機輸出,讓我可以最多同時比對三副耳機,是試聽耳機的好幫手。後來又聽了DAC-10H和ST-10,同樣是聽完就埋單,我給的評語是:這套前後級足以和20萬以下的任何擴大機相提並論。還有好些聽過的NuPrime器材,總教我印象深刻,例如單聲道後級ST-10M和Evolution One都進過我家,送走它們都十分依依不捨。就因為這樣,我曾跟主編說,下次NuPrime的器材送來,還是別找我評了,我對NuPrime這種高性價比的產品相當缺少免疫力。

然而,這次又找上我了。來的是NuPrime今年才推出的旗艦數位類比轉換器Evolution One。

1M歐姆輸入阻抗的Evolution One

Evolution是先出後級,再出DAC。後級稱Evolution One,很是霸氣,卻也很有道理。因為EVO One後級的輸入阻抗高達1M Ohms。其他特點包括線性電源、700KHz的PWM交換頻率或者一些製作上的細節,在這1M Ohms輸入阻抗前,都無足輕重了。這很高嗎?在Evolution One推出前,NuPrime的擴大機輸入阻抗多是47K Ohms,市面上比較高的有Spectral的100K Ohms,Audio Research的200K Ohms,而Evo One卻高達1M Ohms之多。這樣一來,讓前端器材很容易匹配,而且利於再生極微小的訊號。會不會增加噪訊干擾呢?確實有這個風險,但是NuPrime的工程師早就想到了,在技術上克服了這點,使得Evolution One的聲音非常乾淨、細節豐富,且有滿有活力。您可參閱林治宇所撰寫Evolution One後級的評論,他也提出了相同的見地。因此,在Evolution One後級上,這的確配得過稱為Evolution One—那個進化的擴大機。


同系列的Evolution DAC用上ES9038PRO晶片

Evolution DAC也配得過這個Evolution的稱呼嗎?我審視了原廠資料,雖不見像Evolution One那1M Ohms輸入阻抗那樣具有話題性的內容,這卻是NuPrime歷年來所推出最貴的DAC,也是規格最高的DAC。它內部用上ES9038PRO SABRE這顆ESS最新的解碼晶片,這讓EVO DAC的解碼效能來到最高PCM 768KHz/ 32bit、DSD512之譜。這很厲害嗎?我若沒有這樣的檔案又有何用?就知道你會這麼說。NuPrime近來推出的訊源都具有SRC升頻功能,透過他們自己撰寫的PSRC IC晶片進行升頻,可將紅皮書規格的44.1KHz訊號升到PCM 768KHz或DSD 512。要不要升頻,要升到什麼規格,用家都可一個一個試;44.1KHz和48KHz的倍頻,PCM和DSD一共18種取樣率可選。此外,它還有7種數位濾波型式,可以配出多種聲音樣貌;單是數位端,就夠好玩的了。

當然,光有高規格的DAC晶片也沒什麼好說嘴的,晶片買就有了,怎麼做DAC,照著白皮書做就可以了。市面上早就有ES9038PRO晶片做的DAC,淘寶上多的是使用這個晶片的DAC,而且還很便宜。你定要問:經我這麼一說,那Evolution DAC還有啥厲害的呢?類比,這也是NuPrime最強的地方。NuPrime在Evolution DAC的類比輸出採電晶體分砌的全平衡線路,Evolution One也是全平衡的,因此,如果你要買整套NuPrime Evolution,用平衡線連接理當最佳。



經特殊AC濾波強化的電源供應器

另一個重點則是電源供應。市電送入Evolution DAC後,會先經過一個AC濾波器,針對100KHz-5MHz的雜訊進行濾波,衰減幅度超過20dB。經過濾波後的乾淨電源接著進入由兩組C-Core變壓器以及多達70,000uF的電容所組成之電源供應線路。變壓器外面以不銹鋼遮罩蓋住,以屏蔽電磁波以免干擾線路;大量的電容則提供充沛的電源供應,分別供給類比和數位線路使用。有高規格的數位核心,有乾淨且充沛的電源供應,有分砌式、全平衡的類比輸出線路,再加上包括USB、I2S、AES等一共7組數位輸入,讓它成為系統的數位播放中心。NuPrime憑藉多年開發擴大機的類比技術以及多款DAC所累積的經驗,以Evolution DAC為名,宣示自己的技術新高點。


四大特點:細節、音場、透明、低頻

試聽都在我家裡進行。搭配的擴大機一共三台,包括NuPrime自家的Evolution One單聲道後級,用以測試自家Evolution系列套裝的效果;搭配綜合擴大機來確認它作為純粹DAC使用如何,綜擴共有兩台,一個是Lavardin IS Reference晶體綜擴,另一個是Audiomat Adagio II真空管機。喇叭是Jeaan Marie-Raynaud Abscisse Jubilé,訊源則是透過Auralic Aries Mini、以Roon播放NAS裡的音樂檔案及Tidal上的音樂。

NuPrime的器材向來有個特色,聲音是開放的,音場是開闊的,雖然他們家的產品都做的小小台,就算難得一見如先前的Reference 20或IDA-60這類全尺寸機,箱體還是薄薄的,高度僅人家的一半,甚至更少。可是,他們家的聲音卻跟體積永遠不相稱。作為前旗艦訊源的DAC-10H,聲音就是大方開放而全無遮掩,細節資訊豐富,且聲音中性難以察覺絲毫染色。在同價位帶中,難得有機器聲音能全面勝過它,更別提一般的DAC僅有數位輸入,而DAC-10H還有2組RCA類比輸入,四段輸出增益可調,一併附上單端和和平衡耳機輸出。試用之後,我立刻掏錢買下來,與ST-10搭配作為家用器材。


Evolution DAC的售價是DAC-10H兩倍,價差如此之多,聲音表現有否這樣的差距呢?我是DAC-10H的用家,用了快三年了,它能用「可聽見的進化」說服我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它的「進化之名」恐怕不是這樣解釋的,但在我這個DAC-10H的用家聽來,Evolution DAC就好像是在所有方面都進化的新旗艦。首先,非常明顯地,它在細節資訊上更為豐富,聲音的紋理更明白清楚,就好比從2K影片換成4K一樣,更高的解析能力,可以呈現並剖析出音樂裡更細微的訊息與變化。

其次,Evolution DAC的空間詮釋能力非常優秀,一來它把音場的3個維度拉得更開,更深、更寬也更高;二來它讓發聲體在空間中的位置更為明確,彼此間分離度更好,更具個體形象。音樂演奏是在現實空間裡發生的事件,重播時越多地還原空間現況,就越能使人沈浸於演奏的氛圍裡。


再者,你也會很輕易地發現,Evolution DAC的聲音非常透明,聲底十分乾淨,有著不惹塵埃,澄澈見底的畫面感。並且聲音的成色相當自然,不感覺有任何地方被特別強調,也不察覺有任何色調的偏移。我相信這和ES9038PRO晶片的聲音特性有關,也和Evolution DAC的高訊噪比、低失真有關。而且,前面兩點所所提及的特點,也都與這裡的透明、精準、自然的特性有關。

最後,它的低頻表現也比DAC-10H有長足進步—更為扎實,更富解析,也更為深沈,更有重量。無論是表現鋼琴、低音提琴、低音號或大鼓,無論是獨奏或小編制的演出,抑或是大編制樂團當中的演奏,Evolution DAC在低頻上充分展現出高級器材的特質,是NuPrime的數位訊源從未達到的境界。

真正的音響大考片,不是馬勒,是德布西

以Jun Märkl指揮里昂國立管弦樂團演出的德布西管弦樂曲為例。德布西的音樂非常考驗音響系統的透明度,透明度不好,無法呈現德布西音樂中豐富的色彩階調的變化;同時,德布西的音樂也很考驗細節資訊的再生以及微動態表現。無論是鋼琴曲、室內樂曲或管弦樂都是這樣。德布西根據法國詩人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 )的詩作,創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就是最好的例子。馬拉美是象徵主義(Symbolism)的大家,這一派的詩作往往把主題從現實切回人內心的幻想、投射和感受等活動,詩行之間強調文字的韻律、躍動感和音樂性。德布西把這樣經過純粹化為詩句的文字再精製化並抽象化成音樂,他大膽地選擇跳脫傳統調性的框架,讓音樂在大小調間遊走,讓調性本身來為音樂上色。他盡可能地讓更豐富的聲部來進行和聲,而不是透過簡單的聲部凝聚成厚重混濁的和聲,因此,他的音樂聽起來格外透明,色彩格外繽紛。

高度透明、乾淨聲底、自然質感、收放自若

聽這曲子開頭的長笛,那氣音自然而不誇張,音色帶有些些金屬質感卻又圓潤有厚度,緩緩柔柔地帶著慵懶氣質地,吹出熱天午後的牧神慾念。主題之後,導入豎琴的滑奏,那輕靈遊走的琴音,伴著法國號堆疊輪奏,那真是透明的最佳寫照。長笛的質感好,後面的雙簧管質感也一樣好。簧管樂器那透過簧片振動發聲的質感,也能見得。樂曲漸漸發展,昏睡中的牧神也不知是夢是真,他見得美麗的水精,一時慾念興起,起來追逐水精。音樂才好似墊出了豐厚的和聲,隨即德布西又把那厚重感給抽離掉,回到靜謐而悠遠的氛圍,那是夢嗎?還是真的?牧神搞不清楚,我們也搞不清楚。德布西的音樂有多美,就看系統能把多少這如夢似幻的畫面說清楚。這話豈不弔詭?如夢似幻,還能訴說明白?可以的,你換一台聲音厚實凝重的DAC,就知道德布西的味道不對了,或者換上一台便宜的DAC,聽到不夠乾淨的聲底,就知道那夢要美,真不簡單了。當你知道德布西該怎麼聽,你就會知道Evolution DAC有多優秀。

如果要認識Evolution DAC的動態表現,「海」就能說清楚。要大聲,不是問題;在大聲下,還能有平穩流暢的表現,就難了;如果它能大聲,還能小聲,小聲時的音樂起伏還能明確,那就更難了。Evolution DAC把這三點都做到了,特別是後兩者,都要明顯勝過DAC-10H。「海」的第一樂章是描述海的黎明到中午,起首天色還昏暗著,海面上也是沈寂的,僅有輕緩、低聲的騷動,那在醞釀著黎明的到來。天光乍現之後,和聲更顯繽紛,德布西在這裡主要做兩件事,獨奏樂器的調性不斷轉換,和聲時各聲部調性不同,這就造就出音色的豐富性。Evolution DAC本身幾乎不帶色彩,如果有,那就像晝間太陽那樣,讓所有事物的成色都最自然,因此,這些音樂裡透過樂器表現的色彩都明確鮮活。如果你想確認Evolution DAC的細節重現力,第二樂章「海浪之戲」裡那些弦樂器的質感可以證實它的本事,我甚至可以察知弦樂器擦弦的質地。而Evolution DAC也音場描繪力也在這個樂章說得一清二楚,舞台的深度、寬度、高度,聲部的游移,樂器的位置,造就出一個幾乎可視的畫面。至於第三樂章「風與海的對話」,則是動態的考驗。有微弱的,有強悍的,在這其間,德布西在景象的描繪中帶入了起伏的情緒。樂章末了,當樂團力量張揚齊放時,Evolution DAC依然維持著高度的透明和精準,使你可以感受到一個安定的樂團畫面。德布西為海做了素描,Evolution DAC則把德布西的海素描了出來。

梳理音樂裡交纏的和聲

再以一個風格截然不同的樂曲來說明。聽吉利爾斯的鋼琴演奏、約夫姆指揮柏林愛樂管弦樂團的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那強有力的開頭,以一聲長音起首,伴隨著不間斷的定音鼓連擊,然後在小提琴的主導下,帶出第一主題。音樂的表情不僅如布拉姆斯在譜上所記「莊嚴的」,更是帶著驚怖的情緒。經過一段小提琴主奏的和緩旋律,而在旁伴奏的大提琴聲部,卻是附和著第一主題的變奏,接著又是樂團第一主題的再現,經過漫長的管弦樂,鋼琴終於現身。在這一整段呈示部開頭,非常考驗系統的透明度以及反應速度,表現不夠好的,這段音樂會感覺混濁,條理不明。事實上,布拉姆斯雖然疊加了厚重的聲響,卻沒有華格納式的繁複和聲,他的聲部對位是清楚的,只是,你的系統上聽得清不清楚而已。Evolution DAC讓這段音樂聽起來有條不紊,第一主題揭示時的定音鼓,那是清楚分明,俐落有致的,小提琴與大提琴的並行發展,兩條旋律各行其道,明白。樂團齊奏下複述的第一主題,其間交纏的內聲部,明白。鋼琴出現後,鋼琴的聲部對位,再配合樂團的伴奏,這些,也明白。Evolution DAC能把德布西唱好,又能把布拉姆斯唱好,還有什麼管弦樂唱不好?

訂閱Tidal吧!享受MQA的便利與美好

Evolution DAC還支援MQA。這個由過去Meridian創辦人之一的Bob Stuart倡議的編碼技術,將24KHz以上的頻率資訊「折疊」成小單位,藏入0-24KHz的頻段資料中,這樣就能把Hi-Res的高解析檔案透過編碼「偽裝」成接近CD音質檔案的大小。這有什麼好處?因為檔案小了很多,下載速度變快,儲存更不佔空間。當然,對這個硬碟容量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便宜的年代,儲存空間不是太大問題,重要的的是檔案小,就更便於網路串流。如果你是Tidal的用戶,就會懂得這個好處。不過,前提是你家的播放器和DAC必須支援MQA才行,如果不支援,MQA檔案打開來不過就是48KHz而已,比起44.1KHz稍稍高一點,只能視為CD等級的音訊;倘若器材支援MQA,如Evolution DAC這樣,你就可以享受到Tidal上MQA的高音質播放,那才是你每個月花幾百塊錢訂閱的最大價值所在。

用Evolution DAC認識MQA

真的有差別嗎?有的。我以慕特和普列文合奏的「Tango, Song and Dance」一曲為例。這張專輯,在Tidal上有44.1KHz/ 16bit的CD規格,也有96kHz/ 24bit的MQA高解析版。第一場遊戲是Tidal上的兩個檔案的比較。這其間差別太明顯了,就算不坐在皇帝位也聽的出來,起初聽CD規格版,聲音表現中規中矩,自然而流暢,沒什麼不妥。換成MQA一上,96KHz/ 24bit的封印解開,器樂質感就不同了,最大的差別在於聲音的密度和凝聚感,CD規格聽起來就鬆一點、胖一點、散一點;MQA的Hi-Res則聽起來緊緻的多。此外,光澤感也更明確清楚,CD規格聽起來朦朧一點,MQA檔的泛音則漂亮許多,不管是小提琴還是鋼琴都是。

第一場是牛刀小試,確認的是Evolution DAC的「支援MQA解碼」效果如何,一試果然不假,Evolution DAC本事不假,MQA的音質也不假。第二場要玩的是升頻。Evolution DAC內建NuPrime的PSRC升頻運算晶片,支援44.1KHz和48KHz的倍頻、PCM與DSD一共18種取樣率的升頻選擇,我一檔一檔慢慢上,一檔一檔慢慢比,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原始檔案是44.1KHz,那麼,44.1KHz的倍頻聽起來會比較好聽,更勝過48KHz的倍頻。差別在於後者聲音雖然核心是凝聚的,輪廓卻較為模糊,聲音不若44.1KHz倍頻聽起來乾淨扎實;而且升頻越往上升,差距越明顯。第二,升頻到底是經過人為演算的,並不見得越高的升頻就越好聽,如果原始檔案沒有的資訊,也無法透過升頻產生。

例如,同樣以慕特的「Tango, Song and Dance」為例,我以44.1KHz的倍頻為準,越往上升頻,琴音的密度越高,若用48KHz的倍頻,則感覺琴音的收斂不若44.1KHz的倍頻,小提琴和鋼琴都聽得出來,而且這個原則,PCM和DSD都適用。可是,我若拿升頻96KHz,以及Tidal上96KHz的MQA來比較,MQA的聲音聽起來比拿44.1KHz升頻上去的好聽,差別在於自然度,升頻的泛音沒有MQA檔聽來那樣自然。



不過,試聽過程,也遇到了意外;我發現:不是所有Tidal上的MQA檔都是那樣好。這是在我聽Oscar Peterson Trio的「We Get Requests」專輯時發現的,在「Corcovado」一曲中,MQA聽起來聲音比較鈍,而低頻收的乾淨,最下面一截卻少了,因此低音提琴的撥奏顯得比較虛空一點。相較起來,44.1KHz的檔案聽起來還比較生動,頻寬更完整,低頻下段還在,音樂就更穩。如果藉助於升頻,收攏凝聚了聲音,那更是把Tidal上的MQA給比下去了。聽到這裡,我不禁要問:Tidal上的MQA到底哪來的?這些疑問,我在用DAC-10H時是不會發現的,是Evolution DAC豐富了我的經驗,拓展了我的思考。

兩點經驗談:前級加不加?音控怎麼調?

升頻之外,還有兩點經驗分享。Evolution DAC具有0-99級音量可調,因此可以取代前級,直接搭配Evolution One來使用。不過,根據我過往的經驗,如果能夠加上一台優秀的前級,聲音會再有進步,特別在聲音的圓潤度、細緻度、立體感和空間感上都有提升。在Evolution DAC的個案上,加上前級則不是在追求更好的音質和音場,因為Evolution DAC本身已經很好了,而是在追求一種直白坦然之外的一種韻味。若我要監聽唱片,全套Evolution DAC配One,那真是好得無比,他們讓我聽見最多音樂訊息。可是,論起音樂味,就不如拿Evolution DAC配Adagio II或IS Reference了,有時,減損一些低頻,減輕一些重量,丟失一些細節,並不見得是壞事,反而換回更多音樂性。若這套系統成為我的參考系統,我會選擇多備一台真空管前級,這樣,我隨時可以根據心情,為音樂添加一些柔美和韻味。

如果只把Evolution DAC當作DAC使用,它的音量控制提供了豐富的玩趣。根據原廠資料,當音量調在87時,RCA輸出是2Vrms,XLR是4Vrms,這算是標準值。若開到99,RCA和XLR則輸出倍增為4Vrms和8Vrms。至於87-99之間的區間,就是您可以搭配擴大機端的音量控制的有趣的地方,用家大可透過調整來找到自己最喜歡的組合:Evolution DAC輸出高一點,聲音更飽滿,DAC輸出低一點,擴大機開大一點,聲音比較細緻。或者,您不想那麼多事,透過內建選單也可設定成固定輸出,跳過音量控制,它也有半輸出和全輸出可選。固定輸出和可變輸出的聲音有差嗎?我嘗試想要分辨,但坦言我聽不出來。因此,我只說:想玩的,就調到音量可變,不想玩,就開到固定輸出。


成功挖掘更多音樂資訊

Evolution DAC對不對得起NuPrime給它的「進化」命名呢?我這關是通過了。它明顯在音響性的各方面都勝過了DAC-10H,光是那個打開來的、一覽無遺的、櫛比鱗次的音場和舞台,加上那個水清石見、清明澄澈的畫面感,把音樂裡更多的資訊給挖掘出來,這就是NuPrime Evolution DAC最大的成功了。

這篇文章結束了,不過,NuPrime Evolution DAC的故事還沒完。這篇裡,它是主角;下一回,它將以配角現身。那,下回主角是誰呢?


器材規格

NuPrime Evolution DAC
型式:數位類比轉換器
數位輸入:USB x1、HDMI (IIS)x1、同軸x2、光纖x2、AES/EBUx1
類比輸出:RCAx1(最大4Vrms)、XLRx1(最大8Vrms)
頻率響應:20 Hz – 20 KHz / ±0.3 dB.
訊噪比:> 110 dB
總諧波失真:< 0.0003%
輸出阻抗:< 50 Ohm
支援最高取樣率:
USB Type B 2.0 Hi-Speed 384KHz/24Bit, DSD256
HDMI (IIS) PCM 768KHz/32Bit, DSD512
同軸 PCM 44.1KHz ~ 768KHz/32Bit, DSD DOP 64,128 and 256
光纖 PCM 44.1KHz ~ 192KHz/32Bit and DSD DOP 64
AES/EBU PCM 44.1KHz ~ 192KHz/32Bit, DSD DOP 64
尺寸:430 x 55 x 315 mm (W x H x D)
重量:5.2Kg
售價:125,000

總代理:進音坊
電話:02-8792-5679
網址:www. gloriaaudio.com.tw

廣告
[新聞]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NuPrime Omnia WR-1無線串流播放機
這款名為Omnia WR-1的無線串流播放機只有巴掌大小,卻擁有非常完整的功能,可滿足您各方面的使用條件與聆聽需要。Omnia WR-1兼具RJ45網路線輸入與Wi-Fi無線輸入,並具有藍牙傳輸能力,讓使用者可透過AirPlay、DLNA/UPnP...《 全文

[新聞] 輸入阻抗高達1MΩ-NuPrime AMG STA後級擴大機
NuPrime最新推出的AMG STA後級擴大機,承襲多項旗艦機Evolution One的關鍵技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高達1MΩ輸入阻抗,足以俾倪許多Hi-End等級機種,而這也正是該系列稱為AMG的主因(A Mega→AMG)。《 全文

[試聽報告] 一服見效-NuPrime Pure AC-4電源濾波器
NuPrime也提出了他們的方案,就是Pure AC-4。這是怎麼來的呢?稍早,NuPrime在開發Evolution DAC時,設計了一個讓NuPrime工程團隊非常得意的濾波線路,他們用在Evolution DAC上,獲得讓人滿意的效果。然後,他們就想了...《 全文

[新聞] 負擔得起的Hi Fi-Triangle Borea系列
[試聽報告] 南法陽光般燦爛溫暖-Triangle Esprit Australe EZ落地喇叭
[專題報導] 旗艦技術下放-NuPrime技術長Kevin親說AMG系列
[新聞] 精巧體積大功率-NuPrime MCX-2兩聲道後級
[新聞] 訊源、後級皆適宜-NuPrime Pure AC-4電源濾波器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