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A-35所帶給我的良好第一印象,我接著試聽了夏伊指揮皇家音樂會堂管弦樂團的「布拉姆斯第4號交響曲」(Decca 433 151-2)。同時,為了取得更好的低頻氣勢,我將訊源從Micromega Duo 3 / Duo Pro,換為Theta Data Basic CD唱盤加上數位禪DAC,此時的高頻卻有了變化,弦樂雖然更具光澤感,線條也更凝聚,但是音質卻有些緊繃,溫度感也變得較為冷調。再把訊源換回Micromega組合,弦樂的緊繃感果然有所減緩,溫潤的音色也有所提升。一台定價一萬出頭的綜合擴大機,竟然能如此明顯的區分出不同訊源的差異,這也是A-35的一大特色。
擅長詮釋鋼琴獨奏與室內樂
再回到布拉姆斯「第4號交響曲」,A-35能夠清楚的交代各部樂器的定位與比例,但是35瓦的輸出功率畢竟有其限制,試聽時搭配的Souns Faber Minima Amator雖然只是書架喇叭,但是86dB的效率並不好驅動,以前我也曾經用過30瓦的晶體綜合擴大機搭配過,結果是完全無法充分發揮這對喇叭的實力。相較之下,A-35的表現顯然好多了,只不過在大音量下重播大編制音樂,A-35還是欠缺了大功率後級所特有的那份餘裕度與重量感。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為A-35尋找更好推的喇叭之外,稍微降低聆聽音量,也是一個可以立即見效的好方法。
試聽至此,我對於A-35的特性雖然已有概念,但是還是決定探測一下這部擴大機的極限。試聽「Mahavishnu」專輯(Wounded Brid WOU 5190)第9軌,音場規模開闊,樂器形體非但不壓縮,甚至還可以用龐大來形容,這些表現都超乎我所預期。但是聆聽第1軌鼓王Billy Cobham的爵士鼓重擊,低頻的彈性與形體感就較為扁平,以大音量聆聽,樂器的質感也變得較為毛糙。結論呢?雖然A-35的驅動力有限,但是重播中依然展現出它活力充沛、表現慾望十足的本質。我認為只要搭配易於驅動的喇叭,而且聆聽空間不要太大,A-35依然可以展現出搖滾樂熱情躍動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