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2發表,已被閱讀 23,952 分類:後級
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二) D'Agostino的Progression系列,屬於品牌中階產品,但是在這個價格帶卻是實力堅強的「推力無礙擴大機」,我第一次聽Progression Mono後級,是在此間代理商的聆聽室,當時搭配更高階的Momentum前級,之後到台南展樂試聽Progression Stereo,搭配自家Progression Pre前級,而這次則是把機器借回家,Progression Pre/ Stereo一套西裝,搭配新添購的Wilson Audio Alexia 2喇叭。


以大師之名創立的音響品牌

D'Agostino創立於2009年,看起來好像是一家年輕的音響公司,不過Dan D'Agostion早已是叱詫風雲的大師級人物,從1980年代的Krell開始,標榜全平衡、大功率、大電流輸出,仗著擴大機無堅不摧的推力,氣吞山河地征服任何難以驅動的喇叭,Dan D'Agostino在Hi End音響圈的鼎鼎大名,讓新成立公司立刻成為矚目焦點。

從Krell創業推出的KSA-100開始,這部純A類後級擴大機便已成為傳奇,0.8歐姆負載可輸出1,000瓦,宣稱可以驅動任何幾乎不可能驅動的喇叭(以當年的例子是阻抗可低到1歐姆以下的Apogee喇叭,堪稱「擴大機殺手」)。拜託,0.8歐姆負載還要測輸出功率?這幾乎是讓擴大機處於短路狀態,機器不但沒燒掉,還能維持超大功率輸出,看到這麼驚人的測試數字,絕對是傳奇的功率怪獸。但Dan D'Agostion為什麼想做KSA-100這樣「怪獸級」的純A類100瓦後級?因為他自己就是Apogee喇叭的用家,Dan D'Agostino純粹是想制服自家「吃功率怪獸」喇叭,才開啟全平衡、大電流、大功率的Krell之路。


獨立才能走「從A到A+」的道路

不過,2009年創立Dan D'Agostino Master Audio Systems,則是要走一條「從A到A+」的道路。為什麼自創新品牌,才能走上「從A到A+」的進化之路?從美國音響雜誌TAS寫手Jonathan Valin的專訪中,可以窺知一二。Krell在Hi End音響發展的黃金時期誕生,不斷擴大規模,不論是兩聲道或多聲道,Krell的產品越做越廣,也引進更多外部資本,但是Dan D'Agostino心裡面希望做的是相對小型的Hi End工坊,規模不要太大,專注在團隊想做的頂尖精緻音響器材。

可是有了外部資本投入,規模不斷擴大,就必須對投資人負責,必須追求業績成長,也必須製作迎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不能放任Dan去做自己想做的器材。這種企業經營理念的差異,長期累積下來,終於導致2009年Dan D'Agostino出走,離開經營三十多年的Krell,搬出自己的名字當作品牌,要用Dan D'Agostino Master Audio System之名,重新建構他對Hi End音響的自我主張。


融合音響、瑞士機械錶與汽車的設計元素

用D'Agostino之名推出的第一套產品是Momentum前後級,強烈地展現Dan D'Agostino的設計主張:做出絕佳好聲的擴大機,同時擁有高度設計美感,要把瑞士手工機械錶的精緻加工,與汽車工業流暢的外觀線條元素,融合到D'Agostino的擴大機裡面。所以,當Momentum前後級推出的時候,許多人(包括我在內)都覺得造型非常漂亮,可是尺寸似乎縮小許多,而要把超大功率後級做小,其實是更困難的事情,像是Momentum後級的散熱片,必須使用純銅,因為純銅的散熱效率比鋁要高80%,可是為了避免銅的表面氧化,每裁切一面,就要立刻做表面處理,非常費工,成本自然高昂,Momentum的價格自然無法便宜。

可是,到了Progression,Stereo後級的尺寸,又回到了傳統大型重量級設計,光是一部後級,仲量就高達57公斤,不要說一個人搬不動,就算兩個人一起動手搬,也要互相配合姿勢,稍不小心就會閃到腰。但是Progression後級雖然尺寸變大了,一樣融合了瑞士手工機械錶的設計元素,大尺寸表頭,外面一圈黃銅金屬,開機之後內部亮起淡綠色的光線,左右兩個指針隨著音樂跳動,煞是漂亮。那超跑的設計元素呢?您看左右兩邊的散熱孔洞,氣勢很壯啊!

Momentum縮小,而Progression變大

為什麼老大哥Momentum後級刻意縮小體積,而價位較低的Progression尺寸變大?原因還是出在散熱。大功率後級自然線路工作溫度更高,需要更好的散熱設計,縮小化的Momentum必須花更多成本做高效率散熱,可是尺寸放大的Progression,就使用傳統空氣熱力學,靠放大的散熱片面積,以及更多的散熱孔洞,就不需要加工昂貴的銅散熱片。

別忘了!Progression是一部8歐姆負載輸出300瓦的大功率後級,而且阻抗減半,功率倍增,4歐姆變成600瓦,2歐姆倍增為1,200瓦。為了達到這麼強大的輸出功率,D'Agostino裝上了3,000VA超大型變壓器,濾波電容高達400,000微法拉,加上48顆功率晶體配對,採全平衡架構放大。其中還有D'Agostino自家研發的Super Rail電路,在輸入級就拉高電壓,提高放大擺幅,以達到更開闊的音樂動態表現,強化對喇叭的控制力,同時降低失真。


私心拿來自家搭配Alexia 2

雖然我在代理商的試聽室聽過Progression Mono,也到台南展樂聽過Progression Pre/ Stereo一套西裝搭配,可是因為去年迎接Alexia 2進門,這下子擴大機又得傷腦筋了。雖然EC與Nu Force用了好幾年,都是超值好聲的器材,可是遇上Alexia 2,總是讓人想要「更上層樓」試試看,於是借回Progression Pre/ Stereo,畢竟回家親手搭配,好好相處,更能感受器材的特質。

之前在展樂聽Progression Pre/ Stereo搭配Wilson Audio Sasha 2,我比較注意Progression Stereo的驅動力,Progression Pre倒是比較沒注意,這次機器送來家裡,親手組裝電源與放大線路,指尖就能感受到金屬加工的細膩度,轉動音量時的機械喀噠聲響,操作手感非常具有類比風。



獨家平衡式級進電阻階梯音控

Progerssion Pre的音量控制有玄機,原廠說很多人認為最好的音量控制就是R2R架構,可是D'Agostino並不這麼認為,他們獨家開發了所謂「平衡式級進電阻階梯」(Stepped Balanced Resistor Ladder),用超線性的固態繼電器,加上精密電阻分砌而成,而Progression Pre使用的平衡式級進電阻階梯,架構與Momentum Pre一模一樣,但是Progression Pre所使用的繼電器,切換聲響比較大,而Momentum Pre轉動時的聲響會比較小。

送來我家的Progression Pre,只有高電平放大,不過D'Agostino預留了升級空間,內部採用模組化設計,可以加裝DAC模組,未來也有可能推出Streaming模組。以目前已經可以加裝的DAC模組來說,數位規格相當好,PCM可達32bit/384kHz,DSD則支援到11.2MHz,不過厲害的地方是DAC模組並不使用現成的DAC晶片,而是採用FPGA,解碼演算法則是D'Agostino自行研發撰寫,這不僅代表原廠對數類轉換處理的技術投資,未來如果數位規格提升,也可能透過韌體更新升級。


全套Transparent線材搭配助威

在Progression Pre/ Stereo送來我家之前,事先把家裡的前後級收好,騰出空間給D'Agostino的大傢伙安放。代理商不僅送來全套Progression Pre/ Stereo,還準備了完整的Transparent線材,再加上我之前已經購買的Transparent Reference數位線,這我可是第一次在家從頭到尾用Transparent線材聽器材,更讓人期待。在器材送進來之前,我先用EC 4.8 Pre搭配Nu Force R18後級,聽皮耶絲的「巴哈:法國組曲」,然後等Progression Pre/ Stereo裝好,同一張唱片再聽一次。

Progression Pre/ Stereo一開聲就很棒嗎?沒有,我可以感受到擴大機的背景噪訊很低,聲音很通透,可是音色有點死板,不夠活生,皮耶絲彈奏巴哈流暢的旋律線條,沒有充分表現出來,我想是機器剛開機,還沒熱的原因,所以先讓機器用中小音量播放著,我先去忙別的事,不急著聽器材,約莫半小時後回來,聲音流暢度好了一些,可是還沒達到我預先抱持的期待。這時候伸手摸了一下Progression Stereo,頂板居然是冷的,只有左右散熱片微溫,Progression Pre的機箱也是冰冰涼涼的,原來這套前後級是「慢熱」的機器。

熱機非常重要

不行,我得操一下機器,這機器不熱,就好像汽車引擎溫度還沒到,用力踩油門也催不出力道的,輪番讓柯普蘭「平凡人的號角」、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鬼太鼓座」登場,用力操一下,但這時我才發現,在我家的空間,就算轟到天花板共振,Progression Stereo的功率還是操不到一半,以Alexia 2的4歐姆阻抗來算,我最多用到200瓦的功率,連300瓦都操不到,可見Progression Stereo的功率有多扎實,用大動態的音樂來操Alexia 2,只需要不到一半的功率,這後級對喇叭的驅動力真是好。

交響樂、管風琴與鬼太鼓猛轟半小時,我再去摸Progression Stereo的散熱板,溫度上來一些,入手微溫,可是經過半小時操駕,Progression Stereo的頂板已經有溫度了,整部機器摸起來是平均的微溫,我想這樣是後級最佳工作狀態的溫度了,不過我再去摸Progression Pre的時候,機器還是涼涼的,這第一回合試聽,我先暫時打住,把Progression Stereo關機,然後維持Progression Pre的開機狀態,讓前級熱一天後再說。

專心聽音樂之前先輕鬆播一個小時

第二天下班回家,我迫不及待先把Progression Stereo開機,擺上馬友友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就讓音樂輕鬆地播放,不忙著聽,先張羅一家人的晚餐,廚房裡的噪音當然掩蓋了馬友友的巴哈,可是每當離開廚房,把菜端上桌時,熱騰騰的飯菜香,耳邊飄著巴哈無伴奏悠揚的音符,這熱機的過程還能用音符佐餐,真是美事。

第一天試Progression Pre/ Stereo與全套Transparent線材,只能算牛刀小試,雖然只聽一個多小時,我知道Progression Pre/ Stereo這套器材「慢熱」的特性,所以我第一天只關後級,Progression Pre沒關,而且不是放在待機模式(Stand by),就讓前級一路熱機,第二天回家打開Progression Stereo的電源時,順道摸了Progression Pre一下,很好,整部機器都有平均的微溫,而我忙著晚餐之際,約莫一個多小時的熱機,Progression Stereo也醒了,整部機器的金屬表面維持平均的微溫狀態,而不是只有散熱片摸得出溫度。熱機這件事情對Progression Pre/ Stereo很重要,機器不熱,聲音的重量感出不來。

週間輕鬆享受莫札特之夜

因為是在家聽Progression Pre/ Stereo,我可以慢慢把玩。先從海布勒的「莫札特鋼琴奏鳴曲全集」複習起,這套老Philips的錄音溫暖厚實,聽得出濃郁的類比味道,Progression Pre/ Stereo輕鬆推著Alexia 2,而且工作線性很好。晚餐後的時間尚早,可以用較大的音量聆聽,Alexia 2散發著飽滿的鋼琴音符顆粒,海布勒指尖流暢地滑過莫札特愉快的音符,我閉上眼睛享受帶著暖色調的鋼琴。

雖然單純的鋼琴奏鳴曲沒有強悍的低頻量感,可是Progression Pre/ Stereo在中低頻段的細節刻畫相當清晰,不時可以聽見輕微的鋼琴踏板聲響,就好像近距離聽海布勒在彈鋼琴,而中高頻段帶著適度的明亮感,把天真爛漫的莫札特唱得更愉快,尤其是那些用大鍵琴演奏的錄音,輕快亮麗的音符更顯鮮明活生。

海布勒的莫札特很棒,不過我也滿喜歡皮耶絲的版本,換上DG的錄音,聽皮耶絲彈「莫札特鋼琴奏鳴曲No.11, K. 331」第三樂章的「土耳其進行曲」(Rondo Alla Turca),Progression Pre/ Stereo搭配著Alexia 2,有著非常高的錄音鑑別度,DG的錄音沒有Philips那麼豐潤,可是較晚近的錄音,音樂背景更為漆黑,襯托鋼琴通透明亮的色彩,皮耶絲的速度談得比海布勒要慢,觸鍵更為清晰,音符粒粒分明,DG的錄音色澤更顯明亮。再回到老Philips版本,類比母帶的背景噪訊高了起來,鋼琴音色略暗,音符顆粒更顯龐大,色澤更暖。兩相比較,海布勒顯得行雲流水般地流暢,而皮耶絲則是放慢了速度,並拉大了快與慢的對比。

就這樣,Progression Pre/ Stereo陪著我度過了將近一個星期的「莫札特之夜」,其實平常工作日晚上回家聽音樂,我不太刻意操音響,而偏向多聽舒服流暢的室內樂,等到週末放假時,才會搬出大曲子來好好聽,畢竟週間晚上的聆聽,很難騰出好好欣賞交響曲的完整時間,週末才能把手機拋開,不管Line的訊息,好好來欣賞音樂。

具備極高的錄音鑑別度

與Progression Pre/ Stereo相處約莫兩個月,推起Alexia 2真是輕輕鬆鬆,而且高度的錄音鑑別度,讓我可以穿古溯今,找回古典錄音每一個時代的大師為我演奏,欣賞每一位鋼琴家對樂曲詮釋的差異。像是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我很喜歡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也收了不少版本,其中我覺得錄音最好的,要屬固爾達與維也納愛樂的Decca版,維也納愛樂的弦樂帶著絲綢般的光澤,對應固爾達清晰明亮的鋼琴,隨後銅管群加入,增添有如黃金般的燦爛色澤,固爾達的鋼琴右手飄散有如星光點點的聲響,和樂團之間相互輝映。

我還想舉一個有趣的「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版本,那是年輕的波里尼,搭配貝姆指揮維也納愛樂,老大師配年輕鋼琴家,由樂團開始的第三樂章,速度走得比較慢,可是年輕的鋼琴家有自己的想法,鋼琴一出來就悄悄地加速,貝姆知道年輕鋼琴家想要飆速的想法,但是也想維持貝多芬穩重的姿態,兩者之間的速度互相拉扯,呈現有趣的音樂張力,鋼琴英姿勃發,樂團則是穩健地壓住陣腳。還有,同樣是維也納愛樂,DG的錄音就比Decca更為鮮明銳利,而Decca版的音色較暖,而且音場空間則更顯深遠。這些錄音上面的差異,在Progression Pre/ Stereo上面,您可以輕鬆且清楚地比較出來。

聽什麼就是什麼

用大功率後級來搭配Alexia 2,可說是舉重若輕,而且「聽什麼就是什麼」,輕鬆掌握錄音的特性。像是「悲慘世界」,如果拿電影版的原聲帶聽「On My Own」,可以聽見許多電影背景音效,當Samantha Barks唱這首歌的時候,場景是獨自漫步在雨中的巴黎街頭,您可以清楚聽見音樂背景的雨滴聲響,Samantha Barks的歌聲凝聚在音場中央,鋼琴與交響樂團的伴奏較為後退,雨聲則藏在更遠的地方。這張唱片的錄音效果,全部靠後製剪接,用Progression Pre/ Stereo來推Alexia 2,後製錄音的層次變化,都能輕鬆地清楚呈現。

當然,2歐姆能到1,200瓦的Progression Stereo,想要放膽操一點也沒問題,音樂氣勢與規模感只要把Progression Pre推到將近一半的音量,就能操到爆棚。像是聽李察.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施特拉如是說」,由康澤爾指揮辛辛那提大眾管弦樂團的Telarc版本,其實錄音做得比較誇張,開頭的管風琴鼓動極低頻,只要把音量向上操,Alexia 2的低音部份就生猛地跳動,低頻與極低頻滾滾而來,銅管的主題浮現則有厚實的明亮感,音樂氣勢越推越高,銅管高亢的聲響鮮明亮麗,但卻不會刺激刮耳,用Progression Pre/ Stereo來聽「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展現大開大闔的壯闊氣勢,龐大管弦樂團的層次對比與音色細膩度,與厚實沈穩的管風琴,交織出真實龐大的管弦交響面貌。

越是在家裡面聆聽Progression Pre/ Stereo,越是難以相信這套前後級,僅僅是D'Agostino的「中階機種」,越聽越是喜歡,不僅是聽音樂時能看到黃銅錶頭指針的跳動,更喜歡它「聽什麼就是什麼」的忠實錄音還原能力,我可以感受到古典錄音中,不同指揮、獨奏家、樂團與錄音空間的細膩變化,彷彿回到錄音現場,而聽現代多軌錄音唱片,也能聽見錄音室後製的各種加料,有些錄音很自然,很真實,有些則是為了迎合流行口味,增添了壓縮與低頻加料,用Progression Pre/ Stereo驅動Alexia 2,我不僅是享受音樂,也更接近錄音本質。


送走前後級連Alexia 2也走

可是這麼棒的前後級,竟然只是D'Agostino的「中階機種」?如果換成Momentun前後級來搭配Alexia 2,聲音還會進步到什麼樣的程度?我不敢想像。光用Progression Pre/ Stereo來推Alexia 2,不僅能展現「氣吞山河」的龐大音樂能量,讓管風琴鼓動雄渾氣勢,還能精緻地呈現室內樂「繞指柔」的美感,精確的音樂細節重現,則讓人更接近錄音現場,能擁有Progression Pre/ Stereo這樣「十項全能」的前後級,真是夫復何求啊!

我與Progression Pre/ Stereo的相處,終究還是要告一段落,而且這次連「總編的音響實驗室」都要轉移陣地了,因為家裡需要裝修,所以我請代理商幫忙,在拿回Progression Pre/ Stereo之時,同時幫我把Alexia 2搬到U-Audio編輯部,雖然本來只是想避免喇叭受到損傷,但是當Alexia 2來到U-Audio編輯部之後,更大的空間更能揮灑Alexia 2豐沛的音樂能量。而且,所有U-Audio的編輯都能在自家試聽室拿Alexia 2當作參考喇叭,如果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Alexia 2來到U-Audio編輯部肯定是好事一樁。總之,Progression Pre/ Stereo回代理商家了,連全套Transparent線材一起回去,讓我有覺得點失落,心裡頭還念念不忘Progression Pre/ Stereo那舉重若輕、氣吞山河的音樂魄力,但是將Alexia 2搬到U-Audio編輯部,則又開啟了許多未來可能的計畫,就這麼繼續玩下去吧!

器材規格

Dan D'Agostino Progression Stereo
輸出功率:300瓦/8Ω,600瓦/4Ω,1,200瓦/2Ω
頻率響應:1 – 200 kHz, -1dB
失真:0.15% @ 1 kHz(300 watts @ 8Ω)
訊噪比:105 dB
輸入阻抗:100k歐姆
輸出阻抗:0.15歐姆
尺寸:457× 229× 584 mm(寬×高×深)
重量:57 kg
定價:1,210,000元
進口代理商:和申達
電話:02-2776-0905
網址:www.audiosummit.com.tw

廣告
[試聽報告] 依然是心目中的首選-新憩地試聽 Merging+Player
2016 年初,我入手瑞士 Merging+NADAC,等到 2021 年三月,我有機會到竹北新憩地試聽 Merging+Player,它和 +NADAC 差別在哪裡?多了 RoonCore 內建,讓 +Player 可以連上 Tidal 或其他網路音樂串流服務,而同台演出的新搭檔,還有專用 +Power...《 全文

[專題報導] 用Alexia 2提升音樂視野-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十一)
是的,Wilson Audio W/P Sasha 2才在2017年進入「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一圓我從學生時代就懷抱的音響夢,可是一年之後,我換了更高一階的Alexia 2,為的是提升自己的音樂視野。《 全文

[專題報導] VTL與Wilson的絕配-總編的音響實驗室(六)
我們來看看TL-5.5 II與ST-200搭配起來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先看TL-5.5 II,標準增益是單端11dB,平衡17dB,這代表RCA輸出聲音會小一點,而平衡輸出聲音會大一點。您還可以設定增益減半,這時RCA輸出會變成6dB,而平衡輸出變成11dB...《 全文

[專題報導] 一夫當關的Diablo 300-總編的音響實驗室(五)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