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0發表,已被閱讀 23,244
Atohm GT3 HD落地喇叭 對音樂大賽來說,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挖掘新秀。一位音樂家若在音樂大賽中得到獎項,並且有幸獲得唱片公司青睞簽下合約,往後還能應邀前往各地演出,倘若能獲得民眾和市場的肯定,那麼,A star is born。

我輩寫音響評論者,亦復如是。我們的使命,就是挖掘好的音響器材,把它介紹給消費者。我很樂意跟各位介紹Atohm GT3 HD,這對喇叭所有的設計都有道理,而且聲音表現不僅對得起它的售價,甚至可以超值來看待。它是還沒有受到注目的一顆星。

Atohm先前曾兩度送來編輯部,一對是GT1,一對是GT2。那次是郭總編去了趟2015年的慕尼黑音響展,遇到Atohm的總裁、也是主要設計者Thierry Comte。經過對談和試聽,他非常肯定Atohm的聲音,返台後立刻借了GT1和GT2來。 GT1的評論是郭總編寫的 GT2是主編林治宇寫的;但GT3卻始終沒來過。也在那年Atohm推出了HD版,外觀不變,結構不變,單體也照舊,唯獨改了分音器。因為改的不多,所以沒有另闢系列或改稱型號,只是加上HD作區別。這次,GT3終於來了,而且來的是GT3 HD。

原廠為了介紹GT HD系列的喇叭, 寫了一份長達14頁的技術白皮書,就放在官網上。前幾年這白皮書還是全法文的,現在已經有英文版了,您若有興趣,不妨下載來讀。我讀完這份白皮書,覺得簡直就是上了一堂喇叭技術課程。不僅認識到Thierry設計喇叭的理念,更瞭解到原來在這些看得到的東西背後,有這麼多看不見的細節和秘密。

力求徹底消除動圈單體的所有失真

GT3 HD一共用上了4顆單體:一顆28mm的軟半球高音、一顆6吋中音、兩顆7吋低音,採3.5音路設計。這些單體都是Thierry一手設計,絕無僅有。他當年曾擔任過法國喇叭廠Triangle的設計主管,當時還不到30歲的他能獲聘進入Triangle,就是因為他提出了有效改善Triangle現有喇叭單體性能的方法。他為自己的品牌設計單體,更是得以完全實化自己的想法。

這個28mm的軟半球高音單體要負責2500Hz以上的頻段,而且具有98dB的高效率。為求精確的音色,他不想使用號角開口或壓縮腔室的作法,因此他為高音加上一個高達17000高斯的強力釹磁鐵。音圈以銅包鋁線(CCAW, Copper Clad Aluminum Wire)繞製,兼取鋁線的輕量和鍍銅的高導電性,內中則是鋁製的音圈套筒。音圈與磁鐵間的磁隙內填有磁液,以利散熱。整個磁力系統還有銅環包裹,藉以降低電感,因為電感值越高,高音的延伸表現就越差,互調失真也越高。至於前方用以固定單體的基座,同時也是導波器。這是由鋁合金製成,一方面藉由高硬度來消解振動,一面還可提高離軸的聲波擴散。至於單體背後則還藏有阻尼物的腔室,可以消減單體背波,這在高音單體所負責較低的頻率響應範圍尤其有效。

這個28mm的軟半球高音單體要負責2500Hz以上的頻段,而且具有98dB的高效率。

解決盆分裂的關鍵在懸邊

上述這個高音單體通用於GT HD系列的三款喇叭上,但中音和低音單體,就都是為GT3 HD量身設計的,僅見於GT3 HD喇叭上。在Thierry的構想裡,一個理想的中、低音單體要在自己所負責的頻段範圍達到完美的活塞運動,也就是在30Hz-4000Hz的範圍內達到最低失真的目標。什麼會導致失真呢?很多廠家都注意到振膜會形變,導致盆分裂失真的問題,因此都一味地尋求提高振膜材料的硬度。這樣的邏輯看似合理,但是,Thierry確有不同的觀點。他認為,理想的活塞運動僅出現在有限的頻寬範圍內,整個單體振膜活塞運動是否夠線性,不在於振膜的硬度,而是基於推動空氣之振膜的面積。也就是說,面積越大,失真的機率越高。Thierry提出的解法是:如果透過包括懸邊和彈波的懸吊系統的支持,可以有效解決振膜發生盆分裂失真的問題。根據他的研究,非線性運動的失真都出現在振膜的周圍地帶,所以他透過有限元素分析,測量、模擬、分析之後,他找到了改善盆分裂的懸邊幾何方案。

可是,懸邊不只是幾何形狀的問題,還有硬度和彈力的問題。理想上,懸邊的硬度係數在它往前或拉回單體時要一致,因為這是一個恆定的係數。但這都是「理論上」,實際上,懸邊並非如此。大多數喇叭的懸邊在它前後伸拉運動時,其硬度梯度在0點位移前後並不對稱。Thierry發現這事,並且解決這事,因此,在Atohm GT HD系列的中、低音單體懸邊都達到線性和一致。

這顆6吋中音,型號是ML150,該單體僅見於GT3 HD上,是從GT1和GT2所使用的中低音單體LD150改良精進而來。不使用中央防塵罩,改採一個直通內部的相位錐,不僅可以導引聲波的擴散方向和角度,還因為直通內部磁力機構,還有助於散熱。

Atohm認為若能改善懸邊,就能解決盆分裂的問題。

懸邊不只是幾何形狀的問題,還有硬度和彈力的問題。理想上,懸邊的硬度係數在它往前或拉回單體時要一致,因為這是一個恆定的係數。但這都是「理論上」,實際上,懸邊並非如此。大多數喇叭的懸邊在它前後伸拉運動時,其硬度梯度在0點位移前後並不對稱。Thierry發現這事,並且解決這事,因此,在Atohm GT HD系列的中、低音單體懸邊都達到線性和一致。

應用FWI技術,降低音圈的電感值

再來,在磁力系統上,GT3 HD上的中、低音單體磁力系統也很有講究,原廠稱之為「FWI技術」,也就是Force Without Inductance的縮寫。全稱一出來,他努力的目標就清楚了。喇叭單體的作動,在於電流通過磁力系統,讓音圈產生電磁,而與磁鐵作用,產生推擠而發生活塞運動。理想上,不管音圈是往前還是往後或在0點位移處,其電磁流都該是一樣的。但是,這是理想。因為一旦音圈受電,它自己也會出現一個磁場,而這個磁場會干擾磁力系統本身的恆定磁場,使得磁力束密度不均勻,失真就出現了。因此,Thierry要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的方法是設計一個銅製法拉第環,套在磁鐵中央磁極的後端,藉以降低音圈的電感數值。但是,這樣一來會不會降低磁力呢?不怕,以這個6吋中音來說,它的磁鐵磁力密度高達11600高斯,不怕受影響。那效果呢?根據原廠的研究數據,這個中低音單體的設計,讓單體前後位移時,磁鐵磁力線強度以0點位置劃分,可以達到前後對稱,而且音圈的電感量變化極小,且也是呈對稱分佈。上述這些懸邊和磁力系統的設計,都是靠KLIPPEL雷射分析系統一點一點找出問題,並一步一步改良強化而成。

喇叭單體的作動,在於電流通過磁力系統,讓音圈產生電磁,而與磁鐵作用,產生推擠而發生活塞運動。理想上,不管音圈是往前還是往後或在0點位移處,其電磁流都該是一樣的。但是,這是理想。因為一旦音圈受電,它自己也會出現一個磁場,而這個磁場會干擾磁力系統本身的恆定磁場,使得磁力束密度不均勻,失真就出現了。Thierry為單體加裝一個法拉地環,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原廠所提供的高音、中音、低音單體的分解示意圖。

這是高音、中音、低音單體的構造示意圖。

效率優先--散熱高效率、運動高效率

一體成形的單體框架由鋁合金鑄造而成,本身硬度極高,機械特性極好,足以提供單體穩固的基礎。此外,6組3條、一共18條的輪輞式支架,可有效導流背波,避免影響振膜發聲。底部與磁鐵相交處還多了許多小開口,藉以增加空氣接觸面積,提高散熱效率。Thierry設計這個框架,一面要強固,一面要散熱,一面要導流,一面體積還要小,這樣才不會佔據音箱內部容積。

6吋的中音型號是ML150,該單體僅見於GT3 HD上,是從GT1和GT2所使用的中低音單體LD150改良精進而來。LD150需要應付的頻寬較高,還要兼顧低頻的部分。但ML150則僅需負責180Hz-2500Hz的範圍,因此,它的音圈比LD150短了10mm,重量輕了10%,也就使得這個中音單體反應速度更快,靈敏度更高。GT1和GT2的LD150靈敏度是89dB/2.83V/1m,ML150則高達 94dB/2.83V/1m 。再加上ML150取消了LD150上的防塵罩,改採一個直通內部的相位錐,不僅可以導引聲波的擴散方向和角度,還因為直通內部磁力機構,還有助於散熱。低音單體LD180也是GT3 HD獨享。其音圈套筒採用 Kapton-Nomex。而在振膜底部開了8個孔洞,以利音圈的散熱,表面再加上一個圓弧形防塵蓋。外面看起來,這些單體似乎沒什麼特別的,所有細節都看不見,但就是這些細節造就了Atohm喇叭的不一樣。

低音單體LD180也是GT3 HD的專屬單體。其音圈套筒採用 Kapton-Nomex。振膜底部開了8個孔洞,以利音圈的散熱,表面再加上一個圓弧形防塵蓋。

單體開發過程都用上Klippel的分析儀檢視單體的運動線性。

分音器用上TCC技術,消除時間相位失真

講完了單體,要講分音器。分音器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分頻,還牽涉到時間相位校正的問題,分頻影響的是頻段的分佈,時間相位則會影響到舞台的定位和結像能否精準。Thierry表示,高音單體和中低音單體看似位在同一個垂直平面上,但是不能看單體的位置,而要看音圈的位置,這樣一來,當高音和中低音單體位於同一垂直平面的設計(如GT3 HD),高音的實際發聲點是在中低音前面的。解決這個問題有兩個常見的辦法,一個是讓前帳板有一個傾斜角度,好使高音能夠後退一點,使得高低音的實際發聲點能在同一垂直線上。但這會有一個問題,就是高音的聲波可能會打在傾斜的前帳板上而反射出去,這不規則的聲波反射會干擾頻率響應,進而減損音場的精準性。另一個作法就是透過分音器,可是,傳統的分音器設計僅是在頻率滾降時做整體的時間延遲,並沒有完全解決時間相位差的問題。

Thierry採取第二種解決途徑,但是他要克服傳統分音器的缺點,因此研發出TCC技術(Time Coherent Crossover)。但他並沒有多透露這個TCC技術是怎麼達到時間相位一致的,只告訴我們他採用滾降最和緩的一階分音,這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減少相位反轉的問題並同時達到整體延遲的效果。內部用料也盡可能精選數值準確的元件,包括空心電感、低阻抗鐵芯電感、MPT電容、金屬皮膜電阻等。


高音、中音量感可調,9種音色任君選

關於分音器還有一個一定要提的,就是從前代GT系列舊有的頻率響應可調裝置。GT1和GT2後面有一個可調節高音的旋鈕,可針對2500Hz以上的頻段衰減2dB、增加3dB。GT3 HD更多了一個針對500Hz的調節。HD版本不同於前代產品也就在這裡。前代的調節增減量感都是2dB,HD版本追求更高的解析(high definition),增加量感調整成3dB。那,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

音響系統不只是本身的性能決定了聲音,還有一個影響重大的因素就是空間。同一套系統,同樣的喇叭,在我家聽到的,跟在您家就不一樣,又跟音響店的試聽室裡聽到的不一樣。空間的形狀、牆面的材料等太多因素都會影響聲音。而且,擴大機也有音色上的特徵,要讓喇叭搭配不同的擴大機都能有均衡的表現,所以Atohm讓GT HD系列喇叭加上調節功能。GT3 HD高音、中音各一組,各有3段調節,就可以變出9種不同的組合,足以因應許多空間和搭配的特性。雖然豐簡由人,該怎麼調沒有一定,但我試聽時多是以Linear檔位來聽。不過,我在搭配聲音溫暖厚實的Avid Sigsum時,就試過將高音轉到HD檔位,增加高音量感後,果然聲音增色不少。

在低音的處置上,如果您的空間會有低音駐波的問題,除了可以減少500Hz以下的量感外,還可以透過隨附的海綿墊塞住低音反射孔來減少量感。如果您的喇叭太靠後牆,甚至放在角落,一旦低頻轟然,塞住反射孔將讓低頻提早衰減,減少量感。

分音器有兩組調節旋鈕,上面的是針對2500Hz以上的高頻調整,下面的是針對500Hz作-2dB、+3dB調節。

PDS阻尼腳錐提高抑振效果

箱體以MDF製成,兩側板為圓弧狀,使得GT3 HD俯視看去宛若水滴,這樣一來可以透過兩側非平行面而減少箱內的駐波,同時還可提高箱體的剛性,減少諧振。為了抑制箱體的振動,內部還有加強的結構,至於這些強化結構的位置,則都靠雷射振動偵測儀檢測後決定。至於喇叭的底座也很特別,這當中包含了一項Atohm的PDS技術(Progressive Damped Spiking),也就是先進阻尼腳錐的設計。GT3 HD的底座一共有三層,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上層和下層,當中有四根主要腳錐連通,由上而下、經過轉折後再轉向上,最後以尖錐抵住上層底板下緣。這四根主要腳錐是結構內含的,還有四個次要腳錐是用家自行安裝在下層底板的下緣,而這次要腳錐裝上後會與主要腳錐相接。這PDS的設計,就是要藉由這樣的結構耦合,藉助於箱體的重量,在底座部分就抵銷化解掉絕大部分的振動,餘剩的振動則由下層底板的次要腳錐導出。如果您想提高PDS的效能,還可旋開喇叭下方Logo的金屬銘牌,裡頭有7公升的容量可供灌砂,這樣一來,喇叭會更穩,抑振阻尼效果好。這PDS阻尼腳錐又是一個絕無僅有的設計。

這個Logo以螺絲鎖定,鬆開螺絲,內部可以灌沙,增加箱體阻尼。

底部設計非常特別,有三層底板,外加U型導震腳錐,可以化解箱體震動。低音反射孔開在底部。

這就是原廠稱為PDS的導震結構示意圖。

SWD加上PRD—徹底解決箱內駐波問題

至於喇叭內部又要怎麼解決背波問題呢?Thierry表示,一個喇叭箱內若是中空的,那就跟一個管子一樣,背波的反射會嚴重干擾聲音。所以,一般做喇叭多半要在箱內添加吸音材料,可是,一旦施加吸音材料,阻尼過度也是問題,可能會在100Hz-200Hz形成突起,造成低頻上段肥大,細節也會減損。Thierry的作法是透過隔間來引導聲波。中音有一個密閉腔室,所以不受低音背波影響。但高音背後的腔室卻與喇叭中下段的低音腔室相接。在低音單體背後,Thierry作適度的吸音,但是聲波會往上和往下發散,向下走,就遇到低音反射孔,成為低頻延伸的助力;向上走,則會到高音單體背後的腔室,Thierry在那裡填滿了吸音材料,這個就好像是GT3 HD裡的低頻陷阱一樣,讓低頻自然舒展,多餘背波能量則會被阻尼吸收掉。Atohm稱此為SWD技術(Standing Wave Damper)。

回頭講中音後方那個完全密閉的腔室。因為有獨立腔室,所以中音就不會受到低頻背波的干擾,中音背波也不會影響到其他頻段。其他喇叭廠也會為中音或高音設計獨立的腔室,目的正是為此,但GT3 HD這個腔室還有秘密。在這個中音腔室的後方有一個立起的圓錐,尖端直指中音單體背後。他們稱此為PRD的技術(Progressive Rear Damping),透過錐狀結構打散這些背波,並導引到腔室內周圍的吸音材料上,背波就不會反彈回單體而影響中音的清晰度。您看過哪家喇叭這樣做的呢?

這駐波阻尼技術稱簡稱為SWD。

這個圓錐狀的突起稱為先進背面阻尼(PRD)。

是不是?所以我說這Atohm GT3 HD的所有設計都有道理,而且都是基於科學測量和計算,根據物理原則一點一點開發出來的。這當中很多都是其他喇叭上也看得見的設計,很多也是喇叭設計的通則,只不過Thierry盡可能把好的設計融入進來,並且針對自家喇叭做最適化。這就是為什麼我說他們家的技術白皮書就好像是喇叭設計指南一樣。透過閱讀這個喇叭,我也閱讀了一個喇叭設計師二十年來的開發心得。如果您對Thierry Comte的生平有興趣,可以參讀 郭總編在2015年慕尼黑音響展的專訪

別用「法式浪漫」來稱呼它

在音響圈常聞有人對各國音響性格做出歸納,法國喇叭就常被認為走向明亮輕快,聲音清爽,質地鬆軟;因之,「法國風情」、「法式浪漫」、「法國韻味」一詞便常被用來形容法國的器材。好簡單的一句話,似乎一語中的般扼要,實際上卻什麼也沒說。請您切勿讓關於「法國喇叭是怎樣怎樣的聲音」的觀念先入為主地佔據您的心,至少,我認為Atohm GT3 HD就不是什麼「法國風情」一句話就可以說清楚的。

Atohm GT3 HD擁有豐富的細節,音樂中諸般微弱動態都能表現出來。在不調節高音和中音的量感下,GT3 HD全頻段響應平直,聽不出有什麼頻段特別突出,音色上十分自然,幾乎沒有染色。聲音厚度很好,帶有微微的暖意,有點英系喇叭的味道。低音量感不特別豐滿,卻延伸自然,低音域細節也顯而易見,低音單體的反應速度很快,聲音帶著點俐落。我在試聽時,甚至覺得,如果有專業工作者拿它來當鑑聽喇叭,也無不可。

間距拉開2.5米也有扎實音像

擺位上,只要空間允許,建議把GT3 HD拉開間距到2米以上,然後或可根據環境條件與個人偏好調整內傾角度。拉開間距,等到開大音量,就能顯出它作為Atohm旗艦喇叭的本領;內傾角度則為了強化中央地帶音像的飽滿度與凝聚力。我在試聽時,把喇叭拉到約2.5米,正面朝前聆聽,可以感受到開闊且自然伸展的舞台,中央音像並不虛浮,人聲、鋼琴都有實體感。如果我增加一點Toe-in角度,讓喇叭向內傾投射,則可增加聲音的厚度和凝聚感。我也試過把喇叭間距再拉開到約2.7米,然後加上一些內傾,能以堆出一個豐實的音像和舞台。我如果縮減兩喇叭的間距,中央音像也可變實,此時就不必再做toe-in;反之,我試著把喇叭再往外拉,把椅子往後退一點,放大整個聆聽區三角形,適當的內傾投射就能增加厚實感。搭配不同的擴大機,因應擴大機特性,擺位總需微調,沒有定則,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務求最佳聽感。

Atohm GT3 HD對擴大機相當友善,6歐姆阻抗,配上92dB的靈敏度,十分好推。與編輯部的兩對參考喇叭Dynaudio Contour 60與Capriccio Continuo Admonitor Preference搭自家低音柱Submonitor MK3相比,GT3 HD在擴大機同等音量下,總能唱得更大聲一點。不過,我也發現,真要把GT3 HD推出它的身價,音量不能太小。如果開小聲聽,動態出不來,頻寬展不開,容易感覺GT3 HD聲音暖厚,甚至有點悶悶的。但這不是它的錯,是沒餵飽它。其實,任何喇叭都是這樣,再名貴的喇叭,小小聲聽,動態拉不出來,音樂就難有表情。只要試著把音量開大,就發現它高音不僅有富有光彩且有厚度,中音解析清楚,低音有力、深沈還反應快速。怎麼發現這個的呢?聽馬克拉斯爵士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的柴可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可以充分證實我所講的。


動態幅度重現實力足,微動態起伏自然

第一樂章開頭,低音提琴以pp弱音、拉出虛弱而帶有呆滯神情的雙弦音,用一個低蕩無神的開頭,揭開了這曲悲愴的序幕。接著,低音管同樣以輕緩低沈的語調,呻吟出一片晦暗。這裡,雖然弱,但是應該要聽得見那樂音裡的表情。在音樂廳裡,若坐在前排,絕對是可以聽得到的。為了獲得足夠的音量,宛若現場前排的聆聽,我把音量開大。可是,一旦調大,就不能在後來爆棚之後又把音量轉小,這種事,對於任何嚴肅聆聽者來講都是大忌。音量比例關乎音樂動態的重現,所以,如果在弱音處,你認為那個音量是對的,那麼到了強奏處,就要維持那個音量,才能保持完整的動態,也才能確認系統撐不撐得住。

柴可夫斯基給了一個充滿焦躁情緒,不斷輪轉流動的第一主題,接著轉入哀怨且有幻想意味的第二主題,從開頭到這裡,如果音量不動,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在這裡埋伏的千頭萬緒的心情以及說不出來的萬語千言,那真是糾結,真是纏綿啊!這第二主題後面就厲害了。柴可夫斯基給了一個讓所有低音管手頭痛的考驗,他下了一個pppppp的記號,告訴你要弱弱弱弱弱弱......。當低音管吹出氣若游絲、極其輕微的音符,弱得幾乎不可聞時,我摒住氣息等待那一瞬間。

轟!定音鼓和銅管炸裂般的現身,這個出場,柴可夫斯基給了一個ffff四個強音記號,這裡要強強強強。從pppppp到ffff,你要是音量調不對,或是隨意調轉音量,就感受不到作曲家營造的對比是如何奇巧。就這樣,由弱而強,一步一步,直至強奏能量迸發,是潛藏醞釀多時才顯現的炸力。一路往後,情緒高張,能量奔放,焦躁的情緒宣洩的過癮啊!Atohm GT3 HD花了好大的功夫開發單體,也費了很大的功夫製作一個低音染、少共振的箱體,在這方面,我要說Thierry Comte實在成功。

音色純正,定位準確,形體扎實

Atohm GT3 HD的音質扎實而有密度,木管吹奏時可聞其形體,可見其定位。它也有準確而健康的音色,讓人可以輕鬆辨明:喔,雙簧管,喔,是單簧管,喔,那是低音管。當你坐在音樂廳前排時,因為少了空間反射音的干擾,聲音能量也最直接充沛,這時,你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樂器質感,什麼樂器在演奏,樂器演奏時的質地如何,樂器在吹奏或演奏時,音色會根據力道不同而有變化,GT3 HD在這方面都能清楚表達。

錄音因為麥克風拾音距離近,質地和音色以及細部紋理捕捉得多,因此聽起來很有現場前排的效果。一旦把音量開足,使各單體享有充沛驅動的電流,GT3 HD看起來斯文,其實可以很嚇人。在定音鼓猛力擊下時,鼓聲速度快且力道強,那擊鼓的力道會隨著聲波能量傳過來,你可以感受到那個力量。什麼叫做浪漫的法國風情?聽了這樂章,誰還能這樣說GT3 HD?

第三樂章是具有詼諧曲風格的快板樂章,在繁弦急管的快速發展下,流露出一種自嘲的、戲謔的語調,躁動不安又激昂奮力的情緒蔓延著。這樂章是紛亂的,但系統一定要能把這音樂理清楚。這事,音量小,還容易,音量開大,就不簡單了。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REF 6前級配160M單聲道後級又會有什麼問題?就算在鼓聲連擊下,前面管弦樂團以進行曲風的旋律急行,樂曲結構和層次依舊清晰。或許,我還可以誇一下Inakustik Referenz LS-2404 AIR喇叭線那去蕪存菁的分析本事,但終端的喇叭仍是音樂放出來到底成何樣貌的最後把關者。

高音色表現力造就精彩音樂重播

魄力十足的西貝流士「芬蘭頌」,能夠激勵100年前的芬蘭人,直到今天,依然振奮人心。聽阿胥肯納吉指揮愛樂管弦樂團的演出,深沈憂鬱的銅管,像是東昇旭日,卻又帶著遭到壓迫的芬蘭人民心裡說不出來的沈重與苦痛。很好,完整的音色重現是表達音樂情感的重要條件,GT3 HD在這點上過關了。從遠方襲來的定音鼓,催動著心中的反抗情緒。這層層的銅管吹奏裡,帶著低音號的低吼,在序奏結束時拖了一個短短的尾巴,GT3 HD把這尾巴清楚的描繪出來;它的細節再現力在這個價位的喇叭上堪稱一流。弦樂翻騰起來,綿密又厚實,同時還有著溫溫的光澤,對應著銅管的輝煌,GT3 HD把聲音的顏色說的好明白。我想在音色方面多說一點,好讓您知道GT3 HD在音色重現上的本事為什麼這麼讓我驚艷。

對音樂演奏來講,音色的表現力是最高的技藝挑戰。一個年輕的鋼琴家,想要引人注意,只要追求炫技就好了。這種表演,乍聽之下,似乎精彩,久聽之後,乏味空洞。但是,真正稱得上大師的,手指技巧是否超群還是其次,重要的是他們的音色豐富度和控制力,錯音頻仍無所謂,速度不夠快也沒關係,一旦聽到他們精心釀造出的美麗琴音,什麼都不重要了。柯爾托的錯音比誰都多,但,他的演奏氣質,有著當代年輕超技家遠遠不及的雍容和優雅。音響也是這樣,什麼高動態對比、什麼寬深音場、什麼三頻均衡,這些都只是「聲音」的重播而已,我沒想到可以在Atohm GT3 HD上聽到「音樂內在」的展現。為什麼我會這麼驚艷呢?Atohm這個牌子,就算不是沒沒無聞,也絕稱不上赫赫有名。不過,今天我總算見識到了它的真本事。

我用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告訴您GT3 HD的動態表現力,再用西貝流士的「芬蘭頌」告訴您GT3 HD的音色詮釋力,並且,在兩首曲子裡,我不斷在重複一件事:它的細節資訊量實在豐富。我不想窠臼地跟您講什麼高音如何、中音如何、低音又如何,我只想跟您說,動態出不來,音色太貧乏,細節資訊不足,音樂就無趣了。Atohm GT3 HD在這三方面,都盡到了作為品牌旗艦的責任,而且,它的價位卻是在一個受薪階級負擔得起的區間裡,更是難得。

聽見的不只是聲音,更是情緒和感動

有動態,有音色,有細節,就能把鋼琴表現得好。聽阿格麗西在2006年盧加諾音樂節裡演奏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鋼琴協奏曲,這份現場錄音動態寬廣,活生感極佳,是一份出色的好錄音。該曲編制特殊,從其原始曲目便可得知:「為鋼琴、小號和弦樂團的協奏曲」,沒有木管部,沒有銅管部,也沒有打擊樂。只是,這樣的曲名太冗長了,因此大家習以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稱之。GT3 HD有著傑出的密度表現,因之,播放出來的鋼琴顆粒堅實。阿格麗西的演奏狂放激情,演奏的力道震撼,叫人舒爽,不禁喝采。琴音走往最低的和弦,幾聲連擊,力量漸緩,把情緒緩緩收起,那種因為聽見了真實感的琴聲,而被阿格麗西捲入音樂當中的緊繃情緒,隨著音樂走入和緩,也跟著放鬆下來。GT3 HD給的不只是聲音,當它把前端給予的訊號忠實還原成類比的聲波,那已經不只是一連串的物理現象,那就是音樂,就是所有音響終極的目標—音樂,及音樂裡的感動。

有形有體有血有肉的人聲,恰是說不出來的妙境

對任何人來說,人聲演唱還是我們最熟悉的一種音樂。聲音對不對、好不好,透過人聲錄音就很容易判斷了。GT3 HD可以播放精彩的管弦音樂,放起人聲也很到位,它本身帶有一點點暖厚的氣質,並且它解析力優秀,放起人聲,不但有人味,更因為細節多,讓歌唱顯得活生。例如Patricia Petibon的西班牙歌曲集,GT3 HD把她多變的聲腔由低而攀高,然後又幾個轉彎的峰迴路轉,都描述得清楚。沒去過明湖居聽過說書,聽Atohm GT3 HD唱Petibon便能曉得那老殘所說的「說不出來的妙境」是怎地回事。這張專輯還邀來了吉他手Daniel Manzanas跨刀助陣,第四軌間奏樂段的吉他演奏,煞是精彩。琴音爽朗清脆,Petibon歌聲出來,就一個人、一把吉他,背景極黑,樂聲及歌聲都顯得立體浮凸。雖然GT3 HD足能表達豐富音色,但它的聲音仍帶有一種沈穩和安定感,唱起歌來氣定神閒,聽簡單編制的錄音,那真是人樂性十足。當樂團加入,音樂漸漸走強,Petibon帶著十足勁力引吭高唱,樂團配合掌擊帶出的強烈節奏感,充滿伊比利半島熱情的舞蹈風情。我本想說聲音安定沈著的GT3 HD是個謙謙君子,這下又不是了,它是個多情的浪子。這麼活潑的畫面,多麼不羈的熱情啊!

低頻快速、扎實、節制、細膩

我曾看過Atohm在慕尼黑音響展上擺出「四柱式」的陣頭,主要發聲的是一對GT3 HD,然後左右聲道各搭配3個GT-SW2堆疊起來,那可是雙23公分低音的超低音。GT3 HD不是已經是旗艦喇叭了嗎?怎麼還要配超低音?或許那樣的「四件式」才是原廠真正的旗艦,但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一件事:Atohm GT3 HD的低頻延伸確實有限。以它的箱體大小和低音單體尺寸來看,Atohm標稱的35Hz低頻響應下限似乎保守了一點,換成別家,多半會標到30Hz甚至更低。不過,別忘了他們為了減少駐波和維持聲音的通透度,在箱內做了許多隔間,這樣一來,減少了箱內的容積量,能夠推擠出來的低音也多少受限。但是,在不配上超低音的情況下,GT3 HD的低頻也已然夠用。我前面舉例提到的管弦樂和鋼琴演奏,都有不少低音樂段,在這些自然樂器的低音域表現上,GT3 HD不求量豐,卻顯質優。要求豐沛飽滿,甚至濃重厚實的低頻,它沒有。它有的是快速扎實,又節制細膩的低頻。低音還有細膩的嗎?有,細膩的低頻僅見於Hi End喇叭上,而且就算是三五萬美金的喇叭,也不見得低頻展現得出細膩感。這麼難的事,Atohm也讓GT3 HD做到了。

例如在表現低音提琴上,GT3 HD可以勾勒出一個龐大的琴身,而且形體比例不誇張。不管是撥奏或拉奏,那粗硬的琴弦振動帶動琴板共鳴時的豐富度,都有充足到能以寫實的資訊,聽Oscar Peterson三重奏的「We Get Requests」專輯,便能充分感受這重視質感的低頻,對於重現低音提琴演奏有多重要。如果想拼重拍節奏的鼓聲,GT3 HD也撐得起來。更厲害是是它那包括低音在內全頻段鮮明的解析力,放起Michael Jackson的歌,實在讓人耳目一新。MJ歌曲中常見的鼓聲多半強悍有力,加上貝斯的旋律聲線,這般豐富的低音域聲音並未遮蔽任何音樂的層次,即使開大音量,經過多重混音後的音樂依然層次清楚。Michael的歌聲並沒有受到強力放送的音樂的壓制,總得以在重重配樂中顯出鮮明輪廓,其他一萬美金上下的喇叭,並不是都能這樣唱。不信,你去聽一下「Jam」,再聽一下「Black and White」,最好也聽一下「They Don’t Care About Us」,就會懂得GT3 HD不簡單了。

搭配擴大機以質感優先

在使用上,我認為Atohm GT3 HD對擴大機的輸出功率不太挑剔。它直白坦承的性格,總能把前端的特色彰顯出來。搭起大功率的擴大機,Atohm GT3 HD唱起歌來沒有任何顧忌,總能顯得從容大度。我先後用110W的Avid Sigsum、140W的T+A PA2500R來推,也換上Audio Research的REF 6前級搭160M單聲道後級,GT3 HD不僅唱得愉快,還能把各擴大機、各品牌間不同的特性給說出來。用Avid Sigsum,聲音就顯得敦厚溫和,穩重踏實;用T+A PA2500 R則在溫暖厚實中又見柔美細緻;換Audio Research前後級,音場就更顯壯闊開揚,具有現代音響的速度與力量,又帶有真空管的光澤與韻味。不過,更讓我覺得GT3 HD是一對友善的喇叭的原因,在於它真的好推。

我用35W的Pathos T.T.來推,GT3 HD本身的溫厚性格,被T.T.推出了鮮活又靈秀的聲音,與其他大瓦數擴大機聽感截然不同。T.T.的35W雖然帳面數字少,推起喇叭卻不常顯出侷促,在妥善控制輸出音量下,能以充分展現音樂中最細緻秀美的一面。GT3 HD本身的高效率,讓T.T.推起來更顯得輕鬆自在,即便是大編制的管弦樂曲,依舊精彩。無論是聽起魯普彈奏的舒曼鋼琴協奏曲,還是放起阿胥肯納吉指揮的西貝流士芬蘭頌,樂團的規模與氣勢比起試聽室裡其他的喇叭搭配起T.T.時更為從容。如果您買了Atohm GT3 HD,那麼我認為擴大機功率不是大問題,重要的還是質感。從訊源開始,到擴大機,甚至到線材,前端所有的特徵,都會在GT3 HD上顯明出來。建議挑選擴大機時由此下手,而且,就算搭上身價更高的擴大機(我就搭過Audio Research Reference REF 6和160M、EAR/ Yoshino 912前級與509後級,都是百萬級的擴大機組合),GT3 HD也不顯捉襟見肘、無能為役,反倒是遇強則強,實是深藏不露。

兩套網罩,帶來多重風情

再談一點使用經驗。Atohm附上了兩組網罩給GT3 HD,一組網罩是傳統的整面式網罩,下方做出葉子狀收攏造型,採磁吸設計。另一組則是做成圓形,蓋住個別單體的網罩,單體邊框周圍已有小卡榫,網罩壓上後即可固定。這兩種網罩差在哪裡呢?最大的差別就在於高音單體加蓋與否,整面式網罩把高音單體也蓋住了,因此,可想而知,高音量感會受點影響。再者,網罩的材質略有不同,整面式網罩感覺較厚,網眼似乎較大,而單體式網罩的布面較薄,但網眼較細。實際聆聽,高音單體是否蓋住,影響最大,整面式網罩一蓋上,聲音立刻暗了下來,細節清晰度稍減。單體式網罩的高音光澤依舊亮眼,但中低頻方面也會受影響。解析不一定只看高頻,中音、低音一樣有解析。蓋上網罩,第一個感受到的就是聲音能量弱了,第二個就是聲音柔化了,但是接下來就會感覺整體的聲音解析力也被弱化了。整面式網罩聽起來比單體式網罩蓋上聽,聲音更糊一點,甚至連空間資訊也弱化了。雖然Atohm這兩組網罩蓋上都好看,但為求最好聲音表現,建議還是不要加罩的好。然而,您也可以將這兩組網罩視為另一種調音手段,配合背後的高音、中音調節,以及低音反射孔海綿,有好多組合可玩的。

原廠附上兩組網罩,聲音略有不同。

Yes, a STAR is born

這次聽Atohm GT3 HD,我花了非常多時間,搭配了8套擴大機。我一點不以為苦,主編問了我兩次:Atohm聽完了嗎?我料一是在催稿,二是想趕快把試聽室清一清,這裡太多器材了。不過,我的回答總是,我還要一點時間。真的沒聽完?當然不是,如果只是要寫評論,聽喇叭,一個下午就夠了。但是,面對Atohm GT3 HD,我寧可回答「還沒有」。我不是評論寫不出來,也不是拖拉沒聽完,而是我私心想要多聽一下,我甚至想把它當作參考喇叭一樣對待,聽遍公司試聽室裡的每一套音響。我也真這麼做了。結果如何呢?

它讓我對這些器材特性瞭然於胸,也讓我對它的認識更深一層,更讓我聽音樂時一再溫故知新而再有更多發現和更深感動。

Yes, a STAR is born.

器材規格

型式:3.5音路4單體落地式喇叭
使用單體:28mm絲質軟半球高音單體×1,MLD150 CR04中音單體×1,LD180 CR08低音單體×2
頻率響應:35Hz~30kHz
分頻點:100Hz,150Hz,2500Hz
阻抗:6歐姆
靈敏度:92dB
體積:1190×240×435mm
重量:37.5kg
售價:450,000
進口總代理:藝聲
電話:02-2391-7999
地址: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71號1F
網址:www.soundart.com.tw

廣告
[試聽報告] 不想追求四件式訊源?那就買它!-Auralic Aries G1無線串流轉盤
在聽過Aries G1之後,我願意誠心推薦任何想要找尋10萬以內的數位串流轉盤的用家,倘若已經有一台性能很好、聲音讓您滿意的DAC,那麼,Aries G1會是您花最少的錢卻可以得到最大滿足的轉盤。它的表現明顯超過Aries Mini,而且在介面的親和...《 全文

[專題報導] 低頻俯首稱臣-搶鮮直擊Audimaxim RAP-1空間聲學處理器
只要把空間處理好,聲音通常不會差的。有鑑於大家對空間越來越重視,藝聲音響引進Audimaxim RAP-1空間聲學處理器,可在不變動任何空間陳設的前提下提升聲音表現,日前我和郭漢丞總編輯搶在第一時間前往體驗...《 全文

[試聽報告] 旗艦機種更上層樓-Melco N1ZS/2A音樂伺服器
目前Melco N1系列產品已演進到MK2世代,型號後方加上「/2」字樣做為識別,例如N1ZS/2、N1ZH/2或是N1A/2,而最高階的N1ZS則進化為N1ZS/2A,更顯與眾不同。N1ZS/2A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內部儲存音樂檔案的硬碟僅有1顆2TB SSD《 全文

[新聞] G2旗艦的精簡版-Auralic Vega G1數位類比轉換器
[新聞] 無線傳輸全能串流-AURALiC Aries G1
[新聞] 性能更強悍的電源供應-PS Audio Power Plant 15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試聽 BLUESOUND NODE ICON
沒錯,標題真的是「999 美金的旗艦串流播放機」,當我拿到加拿大 BLUESOUND 在 2024 年底最新推出的 NODE ICON,才開箱牛刀小試一下,直覺這可能是同價位的殺手級產品,要搶當 C/P 值冠軍...《 全文

2025 高雄音響展紀念 CD
2025 年高雄音響圓山 Hi End 音響大展,即將在 4 月 10 日(四)~ 4 月 13 日(日)舉辦,依照慣例,主辦單位會精心準備紀念 CD,作為購票看展的「伴手禮」,同時為音響展催票。... 《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