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9發表,已被閱讀 25,234 分類:喇叭
Stenheim Alumine Five試聽記
Stenheim的官網,點進History一項,在一小段文字後面緊跟著一張照片。那是一座崇嶺高山,皚然的山巔說出了它的巍峨。不知是那個年代的冰河,橫向切出一道深深的山溝,讓山形更顯崎嶇而險峻。山腳下,矮矮的房子整齊座落,雜在住宅之間的小塊町畦,從其成作物行排列的樣態,推其當為葡萄園。Stenheim的紅頂白牆的工廠,就在這個山腳下,傍山倚澗,為大地之雄奇所簇擁,為山林之秀美所懷抱。

頁面再往下拉,進入了屋內,原廠給了一面照片牆,當中有Stenheim的試聽室,有工廠,有組裝中的半成品,有施工照片,有活動記錄,有物,有景,有人。文字不多,幾行簡說,略略帶過,但是,幾楨照片,勝似萬語千言。


專業掛帥的新貴品牌

2010年成立的Stenheim,品牌年紀雖輕,卻擁握滿滿的專業。五個志同道合的工程師,熱愛音響和音樂,原本都任職於Goldmund。或許,就是因為那個熱情,讓他們不想聽命行事,而要做自己想做的,實現對音響的終極想像。經過兩年的醞釀,2011年他們推出了第一款作品Alumine,那是一個全鋁合金箱體打造的書架喇叭,讓人印象深刻。2013年,他們把公司交給Jean-Pascal Panchard來經營。Panchard自己有多年銷售經驗,還曾創辦一個音響愛好者協會,讓法國和瑞士的音響愛好者與廠商有一個交流信息的平台;隨後,他還進入Nagra擔任產品經理。長時間浸淫於音響圈,而且熟悉製造商和市場兩端生態,Panchard入主Stenheim,自然能為公司帶來一番新風貌。

在領導班子換血後,Stenheim推出了第二代Alumine,是為Alumine 2,如果為其加裝一只低音柱,可以構成Alumine 3。這樣聰明的設計,讓Stenheim喇叭可以「單點」,也可選「套餐」。Panchard人面廣,他找上同為瑞士品牌的CH Precision合作,也請ABC PCB幫他們做分音器的線路板,更建立與日內瓦科技大學與西昂科技大學的產學合作關係。先前的五位創辦人是工程師,但Panchard不是,他雖然當初在學校念的是電子,但出了社會都在做商業實務,他知道自己接掌Stenheim,得要有技術奧援,除了技術長Lucas Perrin外,找來外部資源借力使力,這反而讓Stenheim的研發實力不退反進。


他看準了音響市場發展,要做出不一樣的產品,不能往低價走,那會遭遇到意圖分食大餅的3C與IT廠的挑戰;要讓年輕的Stenheim可以一舉站上高峰,只有一途,就是一路向上攀登,追求Hi End和極致。2014年Stenheim又推出了Reference系列,包括 D’Appolito鏡像對稱設計的Reference Ultime和四件式的Reference Statement,讓Stenheim站穩了Hi End喇叭品牌的地位。2017年才推出的Alumine 5則擷取了Reference系列的技術精華,讓顛峰成就實現在次一級的產品上,教人在Alumine 5上便可探見Stenheim Reference系列的堂奧。

2017年才推出的Alumine 5則擷取了Reference系列的技術精華,讓顛峰成就實現在次一級的產品上,教人在Alumine 5上便可探見Stenheim Reference系列的堂奧。(來源:Stenheim)

1公分厚鋁合金精工打造的箱體

作為Alumine系列的老大哥,Alumine 5的份量十足,單支喇叭就重達100公斤。很大部分的重量來自那個全鋁合金的箱體,每一塊鋁合金板足有1公分厚,由瑞士的專業金屬加工廠製作,每一片鋁板的誤差最多最多也不超過0.1mm,也就是誤差不超過一根頭髮的直徑。板材均經過陽極處理,表面呈現噴沙質感。兩側還有磁吸飾條,用家更可更換不同顏色的飾條來變換心情。瑞士金屬加工和精緻工業聞名於世,體現在Hi End音響上,每每讓人嘆為觀止;Stenheim喇叭也是這樣,在極簡之中,展現精微奧意。

Alumine 5看起來分為上下半截,其實箱體是一個,只是各單體有其獨立的腔室以避免背波干擾。兩只低音單體各有一個長條狀的低音反射孔,位於低音單體的上下兩側。整支喇叭都是由鋁合金製成,每一塊鋁合金板足有1公分厚,由瑞士的專業金屬加工廠製作,每一片鋁板的誤差最多最多也不超過0.1mm。

兩側還有磁吸飾條,用家更可更換不同顏色的飾條來變換心情。

板材均經過陽極處理,表面呈現噴沙質感。

各單體前有導波器,後有專屬腔室

箱體內部根據單體配置區分為四個腔室,隔間依然採用鋁合金板。高音和中音單體背後皆為封閉的獨立腔室,下方低音所使用的腔室則有通道相連,還有開口導出,開口位置就在下半截的低音箱體上下兩側,各為一長條狀的通道,是為低音反射式設計。前文說到Alumine 5是Reference系列的技術下放,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用上Reference系列的高音和中音單體。高音單體是一只釹磁鐵驅動的1吋絲質軟半球高音,中音單體也是釹磁鐵系統驅動,口徑是6.5吋,低音則一共用上兩顆10吋單體。值得一提的是,像Alumine 5這麼高價的喇叭,Stenheim竟然沒有跟隨當前Hi End市場那樣,用上鑽石或鈹振膜等罕見材質;雖然原廠沒有提到中音和低音振膜材質,卻罕見地在中音和低音單體懸邊用上了縐折式布邊。Stenheim還特別為單體設計了淺號角開口,均可見於高音、中音和低音單體上,具有一定控制擴散角度、提高單體效率、增加傳送距離的作用。

喇叭廠找外部廠商提供零件和箱體材料不稀奇,能夠一條龍自行開發生產的廠商當今還真是不多。重要的是廠商得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什麼這麼做,而且有足夠的know-how來製作。Stenheim也是這樣,把需要的零件找齊,把自己需要的規格開給外包廠商,最後得到的仍是符合自己標準的部件,但是節省了生產線、作業機器的維護和折舊等成本,更符合經濟效益。

高音單體是一只釹磁鐵驅動的1吋絲質軟半球高音,單體前緣還有淺號角的導波器設計。

6.5吋的中音單體,懸邊採用縐折狀的布邊懸邊,並且開口處也有號角狀導波器。

國內Stenheim專家就在博韻音響

試聽地點就在代理商博韻音響的試聽室。位於大直北安路上的博韻音響,落腳當地已經25年。老公寓樓層面積不大,在這裡作Hi End音響生意,老闆楊文哲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博韻專注在兩聲道上,低、中、高價產品都有,品牌不多,但是市場區隔清楚,並且每個牌子都是楊老闆千挑萬選下決定銷售的。就連Stenheim也是,楊老闆賣了好多年,從這品牌剛引進台灣時,他就開始賣,台灣多數的Stenheim喇叭都是他賣出去的,這些博韻的客人能有機會品嚐到Stenheim的聲音,實在幸運。

喇叭怎麼搭才好,店家最瞭解。雖然Alumine 5有94dB,博韻楊老闆的經驗是小功率擴大機推起來也沒問題,幾台高級綜擴搭配的經驗也不錯,「我用過Mark Levinson No.585和Orpheus Absolute Integrated,搭起來都很好聽,但是一旦用上更好的前後級,就回不去了。」換用功率更大的後級來推,聲音更為輕鬆,動態也更有餘裕。基於這樣的經驗,楊老闆這次端上Mark Levinson No.52和No.53前後級伺候,要的就是推出Alumine 5的最佳表現。訊源配的是同樣來自瑞士的Orpheus Absolute CD;線材則以ART的線材與Audience並用,訊源並且加上Nordost QKore接地,喇叭線則用上VertexAQ的制震器。

經銷Stenheim好幾年,對於他們家的喇叭,楊老闆讚不絕口。我信他,不然,怎麼會從經銷做到代理?經銷不必承擔進口、貿易、囤貨的風險,但轉為代理商就不一樣。只是,如果遇上真愛,冒險又何妨?我相信楊老闆是真的喜歡Stenheim,因為,經過一個下午,我也快要愛上它了。

博韻二樓試聽室空間約與一般住家的試聽室差不多,縱深夠,但寬度、高度略不足,需要花時間調整。

試聽當天主要的訊源是同為瑞士品牌的Orpheus的Absolute SACD,其金屬加工水準亦是不凡。

當天搭配的擴大機包括Mark Levinson No.52兩件式前級,此機將電源和邏輯控制的線路做在一個機箱(左),主要的前級線路做在另一個沒有螢幕的機箱裡(右),徹底隔離了任何可能的干擾源。後級則是Mono-Mono的No.53單聲道後級。

好似瑞士鄉間的清新空氣,猶如阿爾卑斯山水脈清泉

Alumine 5的聲音直接、坦白,沒有矯飾和隱藏。音質純粹,音色自然。記得我開頭所提的那張Stenheim官網的照片嗎?那是他們公司周遭的景致。阿爾卑斯山橫過瑞士,整個山系就像老樹的錯節盤根,牢牢抓住整個瑞士地界。他們公司就在阿爾卑斯山群之間,公司後山就是白頂山峰。我覺得Stenheim Alumine 5的聲音好似瑞士鄉間的空氣,又好比阿爾卑斯水脈流出的清泉。你道這種純淨只在中頻嗎?不,一路到底,由高而下,一路都是純的,都是淨的,都是這樣透明而無染的。這樣會不會太無趣?不,蒸餾水才是內無一物,礦泉水就算經過即便質地和音調是純淨的,它卻能表現出聲音的豐富性,流洩出來的音樂不經任何阻礙,也不受任何感染,直撲而來。音樂裡該有的素質,就在那裡,聽的見,甚至看得見。

聖桑的第三號交響曲「管風琴」配器豐富,編制龐大,不僅加上了管風琴,還有兩架鋼琴。我坐在那裡,一路從頭到尾聽完,Alumine 5帶給我一個接近音樂廳的聆聽感受;它的聲音是開放的,音場是開闊的。其間,我和楊老闆討論空間和聲音的協調問題。他表示自己的空間太小了,在低頻上段有一個明顯的峰值,我們一邊聽音樂,一邊討論該怎麼解決。就著現有的環境條件,在調喇叭擺位以外,很難有其他辦法。因此我們開始動手調喇叭。剛開始,喇叭靠的後面,聲音乾癟而且混濁,沒有神采,特別是低頻轟然,那個聲音表現完全配不上喇叭和整個系統的身價。我們試著把喇叭往前拉,一邊聽,一邊調,最後往前拉了將近1公尺,並增加了內傾角度,聲音這才豁然開朗。楊老闆甚至把靠近背牆陳列的喇叭通通轉向,讓單體朝後,這時,聖桑音樂裡斑斕的色彩和豐富的層次性才展現出來。

第一樂章上半音樂走得歡樂,樂曲開頭由小聲而漸增,逐漸昂揚的過程,聽得Alumine 5的微動態表現實在出色。小提琴以弱音起始,力道逐漸加強,英國管帶有哀戚的神色的音調吹出,質地扎實而且定位清楚,弦樂以顫音接續行進,定音鼓在後敲出肯定的節奏,這個層次真好。為什麼我前面提到阿爾卑斯的水泉、瑞士鄉間的空氣,Alumine 5聲音高度的透明性,又不是呆板平面,音樂是跳躍的、是活生的,沒去過瑞士也沒關係,聽過Stenheim Alumine 5就知道了。聽接下來帶入的主題和發展,弦樂與木管的對話,然後加入昂揚銅管,彼此交織。只消系統透明度夠好,就能把聖桑在這裡的鋪陳,一層又一層,又一層,再一層地呈現出來。

Alumine 5的喇叭端子採用WBT製品,共有兩組,可雙線連接。此外,博韻楊老闆是義大利ART線材的愛用者,幾乎全線使用ART的線。

低頻寬鬆有解析,高頻細緻有光澤

好的質感見於第一樂章後半,這段慢板美的可以融化掉整個世界。線條剛毅、箱體堅硬的Alumine 5怎地可以發出這樣美的聲音呢?旋律是美的,若能把這當中的聲音質感給說明白,那個美又更高段了。Alumine 5讓弦樂展現了絲綢般的細緻光澤,綿密又柔軟,底部襯著的管風琴,一段聖詠般的純淨,Alumine 5唱來似乎又更無瑕了。這裡的管風琴不凶悍,卻是柔軟溫和,但卻探到了這曲子的最底部。Alumine 5箱體不大,原廠數據給出28Hz的低頻,我覺得延伸不是太大的問題,重要的是它的低頻既寬鬆又有解析。喇叭最怕低頻混濁,有的喇叭可以發出很乾淨的中高音,但是低頻的共振就壞了質感。Alumine 5沒有這等問題,兩只10吋低音似乎工作的很輕鬆,吞吐管風琴和低音提琴也是自然的。

第二樂章前半的詼諧曲風樂曲,考驗的是喇叭或系統的速度和層次感,Alumine 5雖然有兩只10吋低音,但是我覺得反應速度是敏捷的,跟著音樂的急行遁走,臨危卻不亂。如果這就是Panchard所要的,難怪乎他會用上這個縐折布邊懸邊。第二樂章走到後半,在管風琴一陣怒吼,樂團也跟著張揚齊放,一旁的豎琴在管風琴聖詠般的旋律外,奏出晶瑩透亮的音符,接著再次進入齊奏高潮,接著又是一段賦格,然後是木管和弦樂的一段卡農。好過癮啊!我聽的好過癮,連楊老闆上了樓,站在我身後都不知道。若不是我在齊奏時起身去摸喇叭,真不知「楊來了」。我去摸什麼?去摸箱體的震動。Alumine 5在樂團震撼齊奏時,箱體的振動微乎其微。這麼少的振動,難怪聲音乾淨,甚且這鋁合金箱體沒有金屬聲,這還不夠高明嗎?

音色自然均衡,不見刻意渲染

音質好,就不能不聽室內樂。放上Capcon兄弟與好朋友們合作的舒伯特「鱒魚」五重奏錄音,這又是我聽過這錄音最好的經驗之一。怎麼說?小提琴一面保有纖細質地,一面又帶有相當圓潤感,帶有貴氣的光澤讓這鱒魚比誰都有活力。低音提琴堆出了室內樂難得的深沈與厚度,這般飽滿有彈性,還帶著寬鬆感,那兩個10吋低音果然不負期望。鋼琴音色晶瑩而且顆粒堅實,座落在中央偏後的位置,這是激起的溪澗水花以及粼粼波光,真是美啊。大提琴帶著鼻音,不甚濃,恰到好處,說出Alumine 5沒有在中頻段刻意調出渲染音色。只要系統均衡、自然,這份Virgin的鱒魚錄音就會很好聽,Alumine 5讓我以大音量爽快地與這尾活魚相搏,直到退出CD,我才放走了它。

一步一步調整喇叭,每次調整都有改變,後來楊老闆把喇叭往前拉了將近一米,遠離了背牆和天花板駐波堆積的凹窪處,低頻乾淨許多。並且,楊老闆還費心把背後陳列的喇叭一一轉向後面,減少共振干擾。

速度敏快,力道犀利,色彩豐富

速度、力量、音色、動態、延伸,用什麼來表現最好呢?鋼琴。放上波哥雷利奇彈奏的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開頭的「漫步」,音樂以穩定的步伐前進,琴音堅實有力,和弦彈下去的重量感十足,琴弦振動豐富。「侏儒」一曲,有著詭譎的氣氛,琴音的顆粒分明,連震音和琶音也分分明明。和弦奏下後,踩下延音踏板,琴音迴盪綿延,那個琴弦振動以及綿綿不絕的琴音聽起來真像台演奏琴在面前一樣,好貼近鋼琴的聽感。彈到用力之處,鋼琴因為發聲原理,比起任何樂器都更能表現出力量的層次,也更能展現速度變化所帶來音色上的不同。Alumine 5的鋼琴聽起來真是純然又自然。

聽「古堡」一曲,樂曲慢了下來,這時,音色的琢磨就考驗鋼琴家的功力。波哥雷利奇把音色的色階拉開,Alumine 5則在我面前,把鋼琴家揮灑出來的明暗與色階給表明出來。要聽和弦的層次以及琴音的力量,怎能不聽「牛車」?Alumine 5毫無保留地重現了演奏的力度,我坐在那裡,感覺琴音是直擊而來的。穆索斯基寫這段曲子時,描述的是拉車的牛,實際要講的卻是飽受階級壓迫欺凌的俄國人民,這沈重,波哥雷利奇彈出來了,Alumine 5放出來了。我不知道波哥雷利奇家裡的音響用什麼喇叭,但是我知道確實有鋼琴家是Stenheim的用家,而且我相信,我在這裡放這曲子,波哥若聽見,恐怕也要心動。

貴的音響只能聽古典樂嗎?為什麼我一直寫的都是古典音樂呢?當然不是,音響的工作只有一個,就是重播錄音,把音樂盡可能還原出來;理當任何音樂都能放,都要放的好。但我先以古典樂來測試,是因為古典音樂裡採用的都是自然樂器,它有一個參照點,不像插電樂器的聲音是可以調整變化的。但是,感動人的,可不只是真實與否,能夠打動人心的元素很多,真實度,只是其中之一。使用插電樂器的音樂依然可以感動人,好的音響重播,也應該把這樣的感動帶給人。

鼓聲爽朗結實,混音層次分明

聽Dire Straits 的「Love over Gold」專輯,「Telegraph Road」一曲開頭以極微弱的聲響起始,由蚊聲而漸大,合成進來的電子低頻,像是遠雷一樣。之後加入吉他和電鋼琴,配樂漸漸豐富起來,直到鼓聲出現,那才宣告了前奏的鋪陳要完了,主歌要準備出來了。鼓聲,好有力,那不是蓬蓬鬆鬆的鼓,也不是飽滿渾厚的鼓聲,是快速的、有力的鼓聲。我真喜歡聽Alumine 5表現鼓邊敲擊的聲音,爽脆而俐落,配上結實快速的大鼓,那個年代的搖滾,就是這個味!

「Private Investigations」裡的吉他音色真是漂亮,帶有木箱的溫潤調和,鋼弦迸發出來剛毅神氣讓人無法分神,一下就被捲入其中。Mark Knopfler的歌聲出來,深沈陰鬱的嗓音,刻意壓低,與吉他的鮮明、配樂的昂揚形成對比。電鋼琴、合成器、吉他、人聲,兜出了一個有機的織體,而且是立體的。Alumine 5的聲音帶有活潑與生氣,Knopfler的歌聲聽起來特別鮮活,用力刷下的鋼弦,像是閃電一樣擊來,不,後面的電吉他才是!至於那鼓聲,是高空落下的霹靂,聽到這等的鼓聲,讓人感到Stenheim單體選用的巧妙。一般縐折布邊懸邊低音可見於老喇叭和號角喇叭上,但那些喇叭的低音快歸快,乾淨歸乾淨,總是少了一種厚實的飽滿度。一般的橡膠懸邊低音聽起來又不如Alumine 5這般爽朗快速。我問楊老闆,Alumine 3那個低音柱的低音聽起來跟它比呢?「差很多,Alumine 5的低音表現更全面,而且質感跟Alumine 3完全不同。」

試聽初期,楊老闆配的前級是Mark Levinson No.52,後來他又搭配Orpheus Heritage前級,聲音則多了一分韻味。

人聲鮮活,表情傳神

楊老闆又出點子,他搬上Orpheus的Heritage Preamplifier來,這同樣是兩件式前級,而且跟Mark Levinson No.52一樣,也是把電源與數位邏輯線路與類比音訊線路隔離開來。換這有什麼用意呢?「No.52的聲音偏於理智,Orpheus前級的音樂性更好。」他自己也還沒試過,這麼一搭,還真對味,聲音多了一分溫暖和韻味,Alumine 5本就偏屬清新無染,純淨透明,Mark Levinson搭起來更凸顯了這方面的特性,配上Orpheus則添了幾分柔美。聽人聲尤其感覺進步。

Alumine 5的聲底聽人聲,帶有鮮甜清新,活生生的氣韻,真是有味道。我沒有放什麼發燒錄音,放上的是1957年錄的老爵士歌曲,Ella Fitzgerald和Louis Armstrong的對唱。雖然是單聲道錄音,但是這個錄音的人聲溫暖飽滿,充溢類比韻味。Alumine 5放起這種老盤,出的不是老味,反倒讓老盤有了新生和新聲。要播Louis Armstrong和Ella Fitzgerald的歌唱,考驗喇叭的細節再生力。Armstrong的沙啞滄桑的嗓音,還經常利用抖音來增加歌聲的變化;Fitzgerald則有無懈可擊的轉音技巧,聲線的起伏變化都仰賴系統的細節再生力。Alumine 5才一唱出第一軌「Let’s Call the Whole Thing Off」,就讓人驚艷無比。

音質,細節,表情,真是優異。因為是單聲道,沒有音場問題,因此可以專注在歌聲上。音質扎實卻不厚重,反倒靈巧機敏,每一個轉音都分明清楚。細節,這在我前的試聽就已經講到了,這裡,聽到了Armstrong唱歌,那更是毫無遮掩的直率坦白,不帶一點溫暖的染色。因為有了細節,因為質地純粹,歌唱就容易顯出表情。至於Armstrong的小喇叭,嘹亮而有魄力,銅管的金屬質感,那是空氣摩擦管壁發出的聲音,有著燦爛亮眼的光彩。真好,這樣聽這張專輯,真好。雖然這跟整個系統都有關,Mark Levinson也是這樣的正直身段,但我信Alumine 5這個終端的執行者,才真正把關了所有的聲音出口。當它把歌曲唱出,那就是Fitzgerald和Armstrong在唱,在現場,在我面前。

啊!是啊,我怎麼沒想到呢!我這一路聽下來,不管是我前文提到的CD,或者是我沒提到的唱片,Alumine 5都把音樂很自然地帶到我面前,尤其是楊老闆最後一次動完喇叭後,我真覺得那不是唱片了,那是一個現場的演出,很自然就被帶到那個演出的情境裡。不過,要有這樣的經驗,Alumine 5一定得調好,擺位非常重要。沒擺好,是嚐不出這兩百萬喇叭的價值的。當一切搞定了,就不禁要跟我一樣感嘆:原來現場也可以買的回來。

原本喇叭正面朝前,後來慢慢增加內傾角度,反射音干擾更少,聚焦更準。

意猶未盡

退出CD,收好行囊,我步下樓梯,楊老闆和夫人在下頭等著。我同他們致謝也致歉:謝謝他們讓我用一個下午來認識Stenheim Alumine 5,也教我對當天下午聽的那些樂曲,又有了新一層的認識;我也表示不好意思,耽誤了他們用餐的時間,聽個喇叭搞那麼久,教我怎麼好跟楊老闆開口,想約下次再來聽。如果可以的話,何妨來試試小功率擴大機來推Alumine 5呢?那會是怎麼個風貌?至於放在一樓的那對McIntosh 1.25K後級,也讓我好奇了;還有......。

Alumine 5略略偏心的設計,讓每一對喇叭都有左右之分。

原廠提供銀、黑兩色機箱可選,側邊飾條則有紅、金的選擇。實際上不只如此,原廠還開放客製化,能按客人需要調配顏色。

淺號角的導波器具有一定控制擴散角度、提高單體效率、增加傳送距離的作用

底部設有可調高度的腳錐。(來源:Stenheim)

器材規格

型式:3音路4單體落地喇叭
頻率響應:28Hz – 35kHz
單體:1吋絲質軟半球高音x1、6.5吋中音x1、10吋低音x2
最大承受功率:200 W RMS, 400 W (peak)
靈敏度:94 dB SPL/2.83V/1m
阻抗:8 Ohms (最低3 Ohms)
尺寸:1200 x 280 x 380 mm (HxWxD)
重量:100 Kg each
定價:1,980,000元
代理商:博韻音響
電話:02-2838-6199
網址:www.resound-audio.com

廣告
[試聽報告] 小,也能博大-天母博韻聽Stenheim Alumine 2
做為經典款,Alumine 2就跟所有Stenheim喇叭一樣,採用全鋁合金打造的箱體,一塊一塊厚達1公分的鋁合金板鎖定接合成箱。這喇叭在瑞士工廠製造、組裝,其精湛的設計,把所有的組裝零件和螺絲全都藏起來了,表面上看不見一個螺絲釘...《 全文

[新聞] 挺進天母商圈-博韻音響喬遷
博韻音響成立至今25年了,為了感謝所有消費者長久以來的支持與愛護,並提供更豐富的品牌選擇、更專業的服務,以及更舒適的聆聽空間,博韻音響自即日起搬遷至天母商圈,繼續為大家服務。新址位在天母忠誠路二段,鄰近蘭雅公園...《 全文

[新聞] 超有稜角的前衛設計-Nime Elite One書架喇叭
義大利人設計喇叭,總是有獨樹一格的創意,Nime就是來自義大利。您看這款Elite One書架喇叭,用梯形與三角形,勾勒出尖銳且前衛的造型線條,三點支撐的三角形專用底座,是不是有點「侏儸紀公園」的味道...《 全文

[新聞] 瑞士來的四件式旗艦-Stenheim Reference Statement
[新聞] 次旗艦新選擇-Stenheim Alumine Five
[新聞] Alumine 2加上低音柱-Stenheim Alumine 3 Way落地喇叭
[新聞] 輕易達到全頻段重播-Stenheim Alumine Movie多聲道系統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