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2發表,已被閱讀 31,691 分類:喇叭
Elac Adante Sub 3070超低音 您用不用超低音呢?一般提到超低音,都會聯想到家庭劇院的多聲道應用,5.1、7.1聲道的「.1」就是指外加一顆超低音;若見到「.2」的標示,那就是外加兩顆超低音。不過,超低音可不只能用在家庭劇院,兩聲道系統也可以搭配超低音使用。

超低音,Subwoofer,顧名思義,就是負責發出比「低音/Woofer」更低音域的喇叭。在一些大型喇叭上,會有大尺寸的低音單體,專專負責最低音域(可能在150Hz以下)的發聲;或者有的廠商會替喇叭配上低音柱,好提供最低音域的延伸。這些特別配置的低音,至少都能延伸到40Hz以下,甚至低於20Hz者也有。如果系統能如此,當然很好,那是一個音域全面(full range)的喇叭,可是,貴啊!一般人怎麼負擔得起這類的喇叭呢?所以,如果有獨立的超低音輔助,那就可以解決現有喇叭低音延伸有限的問題了。

Elac Adante Sub 3070超低音設計簡潔俐落,箱體做工扎實,表面烤漆處理細緻,前窄後寬,兩只低音單體背對背朝兩側發聲。

此外,低音發聲很吃電流,如果一對喇叭想要讓喇叭效率高,很好推,但是又要兼顧音域全面的性能,有沒有解決方案呢?有的,有的廠商索性將喇叭的低音獨立出來,中高音為被動式,低音則採用主動式,這樣一來,用家自己的擴大機僅需驅動中高音,低音由內建的擴大機驅動,這樣就不必考慮驅動的問題。

有原廠幫忙解決所有問題,那當然太好了。如果換成自己來,就完全不是這一回事。首先,要挑對超低音。什麼叫挑的對?市面上超低音的價差很大,有15吋超低音賣不到一萬元的,也有不過是雙7吋超低音,就要十幾萬的。該怎麼選?一個重要的原則是,如果僅是看電影,希望爆炸聲更震撼,太空船起降更有壓迫感,只要量感,不求細節,低價超低音也能滿足需求。如果要求低音反應速度要快、要俐落,超低音箱體不能因為振動而跟著轟,希望能即便是低音域也能有細節,那麼,預算就不得不提高一點。倘若您是要拿來搭配兩聲道使用,補足既有喇叭低頻不足的缺陷,那麼,您聽音樂時對音質的要求有多高,超低音的品質也得跟得上才行。

我不是電影咖,但絕對是音樂迷;我可以半年不看一部電影,卻不能一天不聽音樂。我信,U-Audio的讀者裡也有很多是像我這樣的人,對於「我們」這一類的人,超低音真的有用嗎?十幾萬的超低音值得買嗎?這是我這篇文章要回答的問題。

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我拿Elac Sub 3070超低音來研究。這顆Elac當前的旗艦超低音定價十萬餘,甚至比不少5支喇叭的多聲道系統還貴。嫌貴嗎?先聽我講一講它有什麼料,我們再來評估它貴不貴。

背後端子很簡單。您可選擇以擴大機喇叭輸出,以類似bi-wire雙線連接方式接Sub 3070,也可以利用前級輸出或環擴的超低音類比輸出給它,類比輸入有RCA和XLR可選。

密閉式設計,雙12吋AS振膜低音

Elac Sub 3070隸屬於Adante系列,這是Andrew Jones加入Elac後的另一傾力之作。不過,雖然AJ很會設計喇叭,終究不是系出Elac一派的,他有自己的觀點,因此AJ設計的喇叭單體用的「很不Elac」,Adante系列更是採用同軸單體。不習慣嗎?我也不習慣。還好,這個Sub 3070雖屬Adante系列,但看起來不算特異,說是Elac家人,還信得過。

Sub 3070採密閉式設計,雖然少了低音反射式在結構上增加的量感,卻能收到更乾淨、快速的低頻。它配有兩只12吋的AS(Aluminum Sandwich)振膜低音,這是Elac的招牌振膜,振膜前後兩層是鋁合金,中間是發泡材質,彼此間以特殊膠質黏合,透過這個鋁合金三明治的結構,賦予單體高剛性、高阻尼的特性。

但Elac Sub 3070的設計仍有特別之處。一般設置兩只單體朝外發聲的超低音,會為了達到完美的Push-Push等壓工作,而讓兩顆低音單體背對背,使單體同步運動,而且可以透過背波壓力相互抵銷的方式減少振動。理想狀況下,可以達到觸摸時感覺不到振動的程度。這種作法在超低音上經常可見,甚至也可見於中大型的落地喇叭上。Sub 3070怎麼做呢?兩只單體一樣是背對背,卻是以一個角度略略向前,由前望去,呈現V字型,而非以180度背對背設置。Sub 2070也是Push-Push設計,很標準地讓兩只低音一上一下背對背工作,所有設計都非常合理;但Sub 3070這樣設計,著實讓人想不透。又是一個AJ的創意。

它配有兩只12吋的AS(Aluminum Sandwich)振膜低音,這是Elac的招牌振膜,振膜前後兩層是鋁合金,中間是發泡材質,彼此間以特殊膠質黏合,透過這個鋁合金三明治的結構,賦予單體高剛性、高阻尼的特性。

內建獨家BASH放大線路,足有1200W

主動式設計的Sub 3070內建1200W的擴大機,負責驅動兩只12吋的AS低音。而且這個擴大機有學問,原廠稱之為BASH(Bridged Amplifier Switching Hybrid),意思是「橋接放大交換混合式電路」。這是什麼?這是Elac開發出來的放大線路,結合了AB類放大的音質優勢以及D類放大的高效率。Elac認為市面上最常見的AB類放大,音質好,出力強,是很好的擴大機工作方式;缺點是能源使用效率只有約50%,另一半的電都化成熱能消耗掉了,相當可惜。另一面,D類放大效率很高,體積小、出力強、溫度低、耗能少,很適合放在超低音裡做主動模組,或做成其他小機箱的擴大機。可是,傳統的D類放大音質不夠好。Elac的BASH放大線路,就是結合AB類和D類放的優點,卻能藉由互補而解決了缺點問題。

Elac以AB類放大線路為主,可是,AB類放大線路所需要的電壓往往是恆定的,這就造成電能的浪費。Elac的工程師為其搭配一組會主動偵測輸入訊號的交換式電源,這樣,就只供應需要的電壓給AB類放大線路,頂多是多留一點餘裕,比起傳統設計的AB類放大,效率更高。經過多年的研發,這個BASH的放大電路也更為成熟,在Sub 3070裡搭載的就是新款的BASH核心。

背後沒有太多控制介面,所有的功能操作都在手機App裡。網路端子則是為了日後韌體更新或遠端檢測用的。

箱體漂亮且扎實

一般來講,超低音的延伸要夠低,喇叭的單體就要夠大,這是物理定則。可是,為了低頻延伸,箱體也要跟著大。你要發出多麼低的頻率,多少低頻,容積必須列入計算。所以,超低音最讓女主人詬病的無非就是它的體積,擺在客廳哪裡都不好看。Elac也知道這個問題,他們這幾年推出的超低音一方面在外觀上考究,例如採用高品質的鋼琴烤漆,不僅好看還能強化箱體,二方面他們也盡量不要把超低音做得太大,因此,即使如Sub 3070這樣搭載雙12吋低音的超低音,整體也不至於笨重,而且極簡外型很容易搭配裝潢。

它的箱體非常扎實堅固,這對超低音來講很重要。當超低音工作時,因為氣壓變化劇烈,箱體一直在承受壓力,美國的喇叭廠Magico甚至曾提出測試數據,證明超低音工作時箱體會發生形變,一旦有形變,音壓越大,失真越高,當整個箱體都在形變和振動時,聲音質感怎麼會好?這也是為什麼平價超低音很難出好聲的其中一項原因。不過,價格昂貴的Magico Q-Sub不是人間可食得的鮮味,相對來講,Elac Sub 3070實惠太多,這樣一個超低音能為聲音帶來多大效益,我等一下再說。

超低音底部有鋼材支撐底板,並有可調高度的尖錐架起,以隔絕振動,並藉此減少超低音與地板的共振,使低音更乾淨。

無線控制帶來超絕便利

這幾年Elac所推出的超低音開始廣泛應用藍牙控制,這對使用者來實在是一大福音。超低音要調,而且要邊聽邊用邊調,手動操作的傳統超低音,用家得起身跑個好幾回,十分折騰。加上超低音的操控介面都在背後,手還得伸到後面,再探個頭過去,一手轉旋鈕,一手拿手電筒照光,這已不是折騰,是自虐。但是,有了藍牙控制,一切就方便了。

App進入頁面如左,會自動抓到已經開機的Elac超低音。EQ模式四種可選,下方則是音量控制。點選上方的超低音後可進入右側選單,有相位、延遲、自動開關機、低通分頻點、EQ參數、自動EQ偵測等選項。

手機App打開,會自動抓到已經開機的Sub 3070,所有操控都一手掌握,可以切換電影(Cinema)、音樂(Music)、平直(Flat)、深夜(Night)模式等四個預設的EQ,下方則是超低音的音量控制。此外,您點一下螢幕上的Sub 3070圖樣,就會進入設定頁面,在這裡,您可以手動調整各項參數。包括相位(0-360度連續可調)、延遲(0-20ms連續可調)、低通分頻點(40-150Hz連續可調)、EQ參數(parametric EQs)、自動EQ測試等功能。關於超低音的各項參數設定都在這個App裡,不需要跑來跑去手動調整,也不需要使用到電腦,手機就可以了。甚至,連Auto EQ的測試都直接使用您手機的麥克風。

左圖為低通分頻點設定,又突圍更細緻的分頻參數設定。

那要怎麼知道Sub 3070已經接收到我在手機上所做的指令了呢?在Sub 3070前方底部有一個綠色的LED燈,一旦接收到遙控指令,燈號就會閃一下,燈光打在地上,您可以看得到,卻因為反射光較為柔和而不會受光線影響而分心。這個設計也顯示出原廠的巧思。

Elac這幾年陸陸續續推出了好幾款採用App控制的超低音,產品線上還需要手動調整的僅剩下Debut S8、Debut S10.2等入門產品,恐怕不久就會看到Elac全線超低音產品都採App控制。不過,要提醒用家的是,Elac推出了新版App,下載時,請認明「Sub Control 2.0」,如果下載到舊版App,是沒辦法使用的。

若採用自動EQ,App會請求取用麥克風,接下來根據指示完成自動EQ設定。

假設命題:兩聲道純音樂好,劇院一定好

試聽過程都在U-Audio試聽室裡。我搭配的主喇叭是KEF LS50,這對喇叭的低頻截止點到79Hz(-3dB),幾乎相當於THX的80Hz規範,我認為這是拿來搭配超低音示範的最佳配角。擴大機有兩台,一個是Linear Acoustic LAV-60 MK2綜擴,一個是Integra DTR-50.7環繞擴大機。我主要是以LAV-60 MK2為參考,採用Elac原廠所建議的:以喇叭線連接超低音方式架構2-1聲道;但我又以DTR-50.7作對照組,比較透過環繞擴大機內建的分頻設定與使用Elac Sub Control App的設定有無差別。

因為我這篇試用報告,主要就是針對「拿Sub 3070組2.1聲道」的實驗,所以不考慮劇院效果。基本上,只要純音樂放得好,劇院就一定好。因為超低音本來的主要用途就是劇院,影片裡都有超低音的聲效,只要系統的設定對了,超低音效果一定嚇嚇叫。但是純音樂不是這麼回事,音樂CD裡只有兩聲道的訊號。因此,怎麼和主喇叭分工,把音樂播得更好,這才是超低音的本事。我再說:一個超低音,純音樂放得好,劇院就一定好。


實驗回合一:綜擴接法

第一回合,就是單純地以兩組喇叭線連接LAV-60 MK2綜擴的喇叭輸出端子,一組給LS50,一組給Sub 3070,這是Elac原廠建議的接法,這接法可想成雙喇叭線(bi-wire)連接。我把Sub 3070放在兩個喇叭的中央略後的位置,開啟App後,大概等待5秒就抓到了Sub 3070,我將EQ模式設定在Music。先把超低音音量拉到最小到底,分頻點設定在80Hz(後來我又試著調高到86Hz,憑耳聽兩者差異不太大),相位維持在0度,不做任何延遲設定。挑了一段有低音提琴和腳踩大鼓的爵士樂,然後開始拉音量。

超低音的音量設定當然豐簡由人,但我願誠實以告,超低音的增益/音量太多,低頻量感太多,會轟隆作響,那會完全破壞音樂的原始均衡。那要調多少才最適當呢?最恰當的音量應該是:讓人感覺到原來受限於主喇叭延伸性的低頻下段被補上了,那就是最適當的量。加了超低音,卻要不感覺有超低音的存在。打個比方,我用的喇叭是KEF LS50,超低音調好了,我該感覺好像在聽KEF Blade一樣,那就調對了。

所以,先調分頻點,再調音量。試聽樂段則一律採用自然樂器,因為電子音樂沒有基準可言,量感很難抓,非得自然樂器不可。選樂是Oscar Peterson的「We Get Requests」專輯,鋼琴的頻段都在LS50的掌握之下,但鼓聲和貝斯就有很多低音域的份量。倘若不開Sub 3070,音樂呈現清新透明的畫面,多虧了同軸單體,LS50放起音樂活生感很好。加了超低音呢?在適當的增益下,音樂變得更為完整,鼓聲原本是乾癟的,低音大提琴的琴身共鳴豐富了起來。單聽LS50,像是來了一盤從熱水中撈起的燙青菜,加了超低音,就是把肉燥給淋上,那個好吃?

實驗回合二:環擴接法

第二回合,我換上Integra環繞擴大機,並且改以訊號線連接。DTR-50.7裡頭有完整的多聲道喇叭分頻調整,我可以調整主喇叭的高通分頻,也可調整超低音的低通分頻,甚至可以設定喇叭擺放與座位的距離。訊號線使用惡堡老田做的超低音專用線,連接環擴與Sub 3070上的LFE端子。一旦這樣聽,細部參數設定都交由環擴設定,手機App就置身事外了。不過,Sub 3070的音量控制還是可以用。兩相比較呢?在銜接度上,我個人認為第一回合那種接法的銜接度更好,因為DTR-50.7的分頻點是10Hz為單位一格一格調,不像Sub Control App裡面是連續無段的調節,還有分頻交越點附近的微調,在分頻點附近不是有點過多,就是感覺稍少,總比不上第一回合的設定那樣自然。可見Elac這個Sub Control程式果真實用。

實驗回合三:取代原廠低音柱?

還有第三回合。我玩性大起,一旁有Capriccio Continuo的Admonitor Preference Plus與Submonitor MK3低音柱,這是U-Audio編輯們愛用的參考喇叭。這喇叭是兩件式的組合,由書架喇叭Admonitor Preference Plus加上選購的低音柱Submonitor MK3搭配而成,兩者結合使用,要以原廠指定的方式以跳線連接,因為低音柱裡有專屬分音器,組合使用時,是透過低音柱內的分音器分頻給Admonitor書架喇叭。我的新命題是:如果買了類似的喇叭,原廠提供了專屬低音柱可供升級,但我可不可以買一顆Sub 3070這樣的超低音來代替呢?到底,這些低音柱都不便宜,往往比上半截的書架喇叭還要貴很多,但一只超低音就便宜了,即便用到Sub 3070這種Elac旗艦超低音,售價僅是購買低音柱的1/3。如果這樣好用,豈不賺到?

經過比試,我認為Sub 3070大概有低音柱的七成表現。事實上,在低音的延伸性上,Sub 3070可以潛得更深。18Hz的底限是數百萬、上千萬的喇叭才有的低頻,CC的Submonitor也辦不到,Sub 3070可以。所以,在播放Léon Boëllmann的管風琴音樂「哥德組曲」時,我可以感覺到一些最底部的深沈低音,透過Sub 3070更能感覺的到。不過,加裝低音柱的CC喇叭,低音表現方式和2.1系統設定不一樣。這在聽管弦樂時較明顯。管弦樂裡的低音弦樂部多位於右方,所以低音位置會比較靠右。雖然Sub 3070在以兩聲道綜擴做2.1設定時,它是以喇叭線分左右聲道連接,以此推知這兩只低音分別負責左右聲道的低音。然而實際聆聽時,卻覺得CC喇叭以搭配低音柱的方式放出來的管弦樂舞台比較正確自然,在2.1聲道的設定下,我花了很多時間調整,低音位置偏中靠內;除非我把超低音向右移。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覺得Sub 3070做2.1聲道設定,大概是喇叭原廠提供的低音柱表現的七成;這是一個比較後提出的概略評價,而且是基於CC喇叭的使用經驗得來的。


負擔得起的Hi End級超低音

與其說是評論,這篇更像是試用報告。我僅把Sub 3070拿來做兩聲道系統的搭配,誠如前文所述,如果兩聲道表現得夠好,電影音效一定也好。反之,看電影很過癮,拿來配兩聲道就不一定夠水準了。Sub 3070的低音延伸性能卓越,反應夠快,低頻聽來乾淨,使用在對聲音要求嚴苛的兩聲道上,也有顯著效果。加上其無線控制的便利性,以及專業細緻的程式化設定,我認為它是需要超低音、且要追求卓越性能的消費者,應該優先考慮的產品。比它便宜的超低音很多,但Sub 3070是站在一個與它們不同的基準上;比它更貴的超低音也有,但Elac Sub 3070卻說出了什麼是高性價比—具有Hi End超低音的實力,卻無Hi End的售價。


在Sub 3070超低音下方有綠色LED燈,透過地面反射,用家可以確認超低音在開機狀態,並確認接收到來自裝置的遙控指令。編輯部放置50圓硬幣在Sub 3070上,播放低音強烈的樂段,硬幣不為所動。

器材規格

型式:主動式超低音
箱體:封閉式設計
單體:2 x12吋AS Cone
頻率響應:18 -180 Hz
分頻點: 40至150 Hz,連續可調
擴大機類型:橋接擴大交換混合電路(BASH-Tracking)
最大擴大機功率:1200瓦
待機功率消耗:1瓦
最大功率消耗:1800瓦 (full load)
輸入端子: 2 x line-channel (XLR); 2 x line-channel (RCA); 2 x Speaker level
資料傳輸:LAN(控制)、USB(韌體更新)
外觀:鋼烤黑、鋼烤白、玫瑰木紋
附件:AC電源線
尺寸:435 mm x 516.8 mm x 476.3 mm
淨重:35 kg
定價:145,000元
進口總代理:仩益
電話:02-2826-5656
網址:sound-best.com.tw

廣告
[專題報導] 藍田陞玉聖誕音樂會-統領音響Elac+EAR助陣
隨著音樂會時間接近,換我問統領音響要搬什麼器材出來搭配?喇叭早就決定了,就是Elac Concentro M,不過擴大機還在思考,我跟駱老闆說,擴大機請他決定,但務必要幫我準備一部可以USB輸入的CD或DAC,這樣我的電腦才能連線使用...《 全文

[新聞] 特別訂製同軸中高音-Elac Uni-Fi Slim系列喇叭
Uni-Fi Slim系列是從Uni-Fi系列演化而來,因應歐洲強調瘦窄身型的美學觀點,Elac讓Uni-Fi Slim比Uni-Fi喇叭面寬更窄,深度更深,高度更高。這樣,就能在同等的容積榨出等量的音壓,但是卻能讓喇叭看起來更為修長苗條...《 全文

[新聞] 支援多種串流功能-Elac Discovery Z3無線喇叭
Elac也推出自己的一體式無線喇叭了!這方方正正的Discovery Z3是一款徹徹底底的無線喇叭,除了一般常見的藍牙功能外,並支援Wi-Fi無線傳輸,而且你可以透過多種方式將音樂傳給Discovery Z3,包括Elac自家的Discovery傳輸、Spotify...《 全文

[試聽報告] 具備Elac高階基因中最可親的選擇-Elac FS507 VX-JET落地喇叭
 
  
(多關鍵字搜尋時,請以半形「,」隔開) 
Naim NSS 333、NAC 332、NAP 350 套裝試聽記
Naim 今年大動作重整自家產品線。上半年原廠家用音響外銷經理 Liam Conway 來台時,鄭重和大家介紹最新的 New Classic 系列,唯當時還只有 NSC 222 串流前級、NAP 250 後級與 NPX 300 電源供應等三款產品。時隔一個月,在慕尼黑音響展...《 全文

Simaudio Moon 641 綜擴
Simaudio Moon 旗下最新推出的高階系列 North Collection,是他們家最高技藝的展現。該系列中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 641,體積不算大,但外觀上明顯與自家其他綜擴等級不同。厚重的機箱,配上兩側弧形切割、線條優雅的散熱片,全機看起來像是穿...《 全文

丞遠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2007 HanMedi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